中國紡織服裝業:自主品牌的“破冰”旅程
- 紡織服裝行業是完全市場化、充分競爭的行業。入世五年來,從取消配額到歐美設限,再到人民幣升值,中國紡織服裝業似乎一直就處于風口浪尖。
歷經多年的坎坷,杉杉集團董事長鄭永剛感言:“服裝業這五年就像坐過山車,經歷了嚴峻的考驗。”
2005年1月1日,隨著全球紡織品貿易配額的取消,滿載著“Made in China”服裝的集裝箱船開始揚帆起航,駛向大洋彼岸。然而,中國服裝業巨子們的興奮并沒有保持多久,一個季度過后,歐美各國紛紛揚起“特保”大棒。
“我們早就知道他們手里拿著刀,談判里早留下了伏筆(242段和16條),只是不知道什么時候落下來。”鄭永剛說,“但我們也早作好了提防,不像一些小企業完全不知情,毫無防備。”
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是杉杉的一個長期策略,也是其規避風險的方式之一。除了服裝,杉杉力促以電池為主的高科技、礦業、經濟園區等業務的發展,避免不利因素給杉杉帶來震蕩。即便是服裝板塊,不利的外部環境也借助未雨綢繆的產業結構調整一一化解。
從表面上看,入世似乎對杉杉的影響并不大。財務報告反映,五年間,杉杉的銷售利潤翻了一番多。但是,“身處全球化愈演愈烈的時代,作為民族品牌的代表,仍然是備受煎熬。”鄭永剛說。
中國是服裝出口大國,但是,內地服裝卻并無品牌優勢。若以單件出口創收額(創匯總金額除以出口件套數)來看,內地出口的服裝單件價值與香港、臺灣地區相差了4~8倍,與日本相差18~28倍,與意大利的差距更是高達50倍。
顯然,品牌戰略是中國服裝業發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洋品牌的擠壓下,中國民族服裝品牌想打出一片天地異常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