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業結構變化的深入透視
- 中國的紡織服裝業倍受重視,不僅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也是美國和歐洲外購商品的本地來源。顯而易見,發達國家的各個行業正在經歷重要的結構變化。美國的紡織服裝業的就業有長期下降的趨勢——從1973年的240萬的峰值下降到2002年的100萬以下。自從2000年以來,這兩個行業就業崗位損失的步伐一直是美國其它制造業的兩倍。自從2000年以來,減少的就業崗位一直是十分嚴峻的。損失了25萬個就業崗位,很多工廠完全倒閉。產品外購通常被指責為這些下降的主要驅動力量。
毫無疑問,外購部分對美國紡織服裝業的就業損失有所貢獻,但是進一步的觀察揭示出兩個行業的趨勢完全不同。紡織制造業包括纖維到絲、紗和布的轉換,而服裝公司則將這些產品轉換成服裝。在近年,依靠計算機和復雜的機器,紡織品的處理已經高度自動化。服裝業,在另一方面,繼續是使用縫紉機工人完成大部分工作的勞動密集型行業。這些差別嚴重影響了近年來的就業趨勢。
由于美國就業崗位的下降,紡織業一直是離岸辯論的核心,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國在這一領域比美國損失了更多的就業崗位,1995年到2002年,277萬(下降了33%)-20.2萬(下降了29%)。
中國就業崗位的下降主要發生在國有企業,職工人數從4292萬下降到1492萬。此外,不同于中國經濟的其它領域,外資企業在這一期間,在紡織業增加了數量很小的就業崗位--10.4萬個,與外商的合資企業則增加了不到3萬個就業崗位。這些改變強調了勞動生產率的力量,因為紡織通過自動化和技術進步而更有效地和精確地生產產品。紡織企業沒有必要大量增加雇員--無論這些企業是在美國或中國運轉。
取消WTO配額,紡織品的出口將會增加,但需求增長并不迅速。產值每年繼續以8.9%的速度遞增,就整個工業部門13.8%的增長而言,這一數字是保守的。由于中國勞動生產率以15.5%的速度提升,比美國紡織業的生產率提升速度高出2.6%,中國的勞動力需求會繼續緩慢增長。
在服裝業,情況完全不同。在美國公司的就業崗位減少的同時,中國企業增加了就業機會。如上所述,自動化更多的局限在紡織業,手工勞動在服裝業占據統治地位。發達國家服裝業就業崗位的損失主要是由于低工資造成的--美國的縫紉機工只有不到9美元每小時,需要的技能有限。發達國家的公司企業通過將業務轉移到中國,已經降低了勞動力成本,增強了競爭力。
紡織服裝業是全球結構調整更大模式的一部分。正如在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最近進行的深入研究表明,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導致制造業就業崗位下降,是更大的再分配過程的一部分。美國和中國的就業率降低和生產率提升的雙重模式,表明了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通過技術、自動化和勞動生產率的提升,這兩個國家都在經歷各自制造業的重組。此外,由于大量的工人被裁減,這兩個國家的就業形勢都很嚴峻。只是在很少的幾個類似服裝的行業,中國增加的就業崗位是以發達國家減少為代價的。但是就業崗位轉換是在美國收入最低的部分進行的,并且只占中國增加的就業崗位很小的一部分(多數在服務行業)。
在大洋兩岸,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影響更為明顯。當由于結構調整改變兩國的傳統行業時,兩國都需要為原有工人的再就業找到出路。中國比發達國家面臨的挑戰更大。例如,按照歷史標準來比較的話,不同于中國,美國的失業率是相當低的,因為美國在服務業創造就業機會是非常成功的。中國的服務業部分一直在增長,但還不足以抵消制造業大幅下降的造成的缺口。此外,中國還必須大力進行現代化建設,對農業領域進行改革,這一領域的就業人口占總數的50%(與美國的2.5%和歐洲的4%相比,負擔沉重)。這一改變需要長期漸進的重組,才能將農民轉化為其它行業的產業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