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需求增加,紡織行業潛力巨大
- 國家統計局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累計紡紗量為1412.40萬噸,同比增加317.54萬噸,增長29%(調整前),較調整后的1291.3萬噸增加121.1萬噸,增長9.38%。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透露,在國內消費需求的巨大拉動下,在面料、服裝的頻頻火爆中,我國紗線行業正在表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目前我國人均纖維消費量才14公斤,而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1000美元,正處于內銷高速增長階段,紡織業界有關人士認為,2010年我國人均纖維消費量有望達到17-18公斤,市場對紗線需求將繼續走高。
同時,我國紗線出口也保持高速增長。據海關統計,2005年1-12月,我國共出口紗線169.69萬噸,同比增長20.73%。其中化纖紗線增幅最高,達25.91%,這反映出經過多年的大規模技術改造,我國化纖行業獲得了大發展,化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增強。但由于2005年我國棉紡織企業生產使用的進口棉花大大高于國際市場價格,使得我國生產棉紗的成本大幅上升,在國際市場我國棉紗平均價格為2900美元/噸、印度為2230美元、巴基斯坦價格只有2060美元/噸,我國棉紗已失去了出口的競爭優勢。由于進口棉紗沒有配額管制,棉價太高,一些棉紡廠通過直接進口棉紗的辦法解決成本問題,這導致2005年1-12月我國棉紗進口達79.36萬噸,大大高于出口46.96萬噸水平。中國市場對棉紗的旺盛需求,為印度、巴基斯坦等棉紗生產大國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機會。
盡管近年來中國紡織工業有了快速發展,今天的中國紗線產業仍未擺脫低檔產品過剩,高檔產品嚴重不足,主要依賴進口的尷尬境地。主要原因有幾方面:一是目前中國高檔纖維相對常規品種用量較小,需求相對不足限制了新型纖維的規模化發展;二是高科技含量的纖維產品投入巨大,使很多資金有限的企業望而卻步;三是生產工藝復雜,國產技術不能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性,達不到下游企業的具體要求。因此,中國纖維品種至今仍以常規品種為主,纖維差別化率還較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紗線更新換代的步伐和推陳出新的速度。
業界人士認為,當前紡織行業的競爭表面是市場競爭,實質是技術和產品的競爭,是企業創新能力的競爭。在未來的競爭中,靠資源優勢獲勝的機會正在減少,靠技術創新獲勝的機會則越來越多。新型纖維材料是提升紗線時尚性的重要保證。紗線是紡織面料的基礎,紗線的無窮的創造力將極大豐富面料的風格和發展趨勢,比如毛與新型纖維混紡可擴大面料的使用范圍;棉與新型纖維混紡,面料的功能會得到進一步延伸;麻與新纖維混紡,面料服用性會進一步提高等等,因此,提高紗線的時尚性成為提升紡織面料時尚性的重要途徑之一。
提高紡紗工藝技術是提升紗線品質的重要途徑。轉杯紡紗是迄今最成熟、最成功的新型紡紗技術,可保證所有接頭的質量。目前我國新型紡紗的比重還比較低,只有6.39%,發展的空間還很大;噴氣紡工藝流程短,產量高,可以生產純棉紗,也可以生產包芯紗和花色紗,技術特點鮮明;緊密紡紗可減少毛羽和飛花,降低細紗斷頭,但這項技術大面積使用的時間還不長,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
未來的市場競爭關鍵是產品質量、檔次和功能性的競爭,中國紗線行業只有認真總結現代紡紗工藝技術,不斷提升紗線品質,才能使行業的發展潛能真正得以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