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品牌遭遇“打假門”
- “這簡直是一件非常惡心的事情,好像吃了一只蒼蠅。”某新品牌營銷總經理王總無可奈何地向記者講起了剛剛在他們品牌身上發生的一件事:一個星期日的早晨,他本來想好好在家睡一個懶覺,可是老板恰恰在這時候打來了電話,而且語氣很嚴肅:馬上到公司開會。老板從來沒有這么嚴肅過,他沒有半點耽擱就趕到,只見老板一個人坐在辦公桌前,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們被人陷害了。”
這是王總從業以來聽到的最嚴重的一個詞:陷害。好像生命中曾經度過的那個非常時代又來到了,他有一點心驚。
事情原來出在他最鐘愛的一條1000多元的褲子上。這條褲子最近賣得出奇的好,一個店3天之內就售出了30幾條,他正準備跟老板提出補貨呢。誰知,今天老板告訴他,這條褲子被人檢測出了毛?。浩涑煞謽俗?00%棉,可是“消費者”檢測的結果卻是:95%棉、5%氨綸。關鍵是這個“消費者”一買就是30多條,如果以一賠二的話,他們要賠償這個“消費者”6萬多元。該“消費者”留在導購那里的話是:如果不賠償,他就要起訴。
在王總看來,這簡直是無理取鬧。從成本上算,氨綸比棉要貴,而且加了氨綸可使面料更加有彈性,并且不易變形,這對于消費者來說應該是利好的。可是這位“消費者”卻為了這個特別免費附加的5%氨綸提出賠償。王總一下就想到了在服裝領域一直傳說的“職業打假人”,而這次他算是真真正正地遇到了。
假作真時真亦假
其實,記者早就聽說過服裝品牌們在這些“職業打假者”面前表現出來的種種無奈,而且這些品牌大多都是市場特別有影響力的品牌。在記者隨機調查的服裝品牌中,他們幾乎都大大小小遭遇過“打假門”事件,而且賠償數額從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這些品牌要么是中國馳名商標,要么是國家免檢產品,難道這些國家權威部門頒發的響當當的牌子竟然都有意公開欺瞞消費者?如果不是,他們為什么大多采用和“打假者”私了的形式,而不愿意堂堂正正地站出來給消費者一個說法?甚至在記者采訪的過程中,他們也大多不愿意自己品牌的名字出現在打假的專題策劃中。這些叱咤風云的品牌和老板們到底有什么難言之隱?
“無論你是真是假,只要和這些‘打假者’聯系在一起,就很容易誤導消費者,品牌是不想讓消費者對他們產生哪怕是一點點懷疑的,所以他們寧可付出一些代價。”王總對此做了這樣解釋。而這種心境正中了“職業打假者”的下懷。
真是應了那句話:假作真時真亦假。曹雪芹早早的就為我們預演了這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游戲規則。當“打假者”把打假當做一種職業的時候,有時就特別容易讓消費者真假難辨了。
記者了解到,“職業打假者”特別愿意針對一些有名的服裝品牌下手,而這些服裝品牌往往在品質上要求都非常嚴格,有專門的研發人員對面料、板型和工藝進行設計,而且他們的實力使得他們有能力對消費者的售后服務做得非常到位,有的甚至無條件退換貨,所以真正的消費者是無需打假的,連他們的一些看似不合理的要求在這些品牌都會得到滿足。
真正讓品牌如鯁在喉的是那些“職業打假者”。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已經脫離了普通“消費者”的層面,他們以打假為生,而且各自分工明確:有負責買東西的,有負責檢驗的,有負責與品牌交涉的,有負責起訴的,甚至還有負責媒體推廣的。他們環環相扣,惟一的目的就是從品牌手里要錢,惟一的殺手锏就是在消費者中傳播錯誤的信息。
企業斗不過“王海”?
經過多方權衡,最終王總還是和那群他眼中的“騙子”私了了:“我與很多同行探討過這個問題,如果你和這些‘職業打假人’談崩了,他們不但要起訴,在社會上造成影響,而且還會在一些媒體上以‘消費者’身份發表文章或者千方百計的促成媒體報道?,F在有很多媒體非常關心民生,這當然是好現象,但是恰恰如此,容易被‘職業打假人’所利用,因為消費者很難對面料成分構成有正確的判斷,而且服裝檢測還有很多復雜的指標,這樣的報道很容易讓他們對品牌產生誤解。所以,我們最終還是妥協了。我永遠忘不了那天,一頭大象和一只螞蟻之間完成了一次特別具有諷刺意味的交易,和我談判的那小子長得一表人才,真是可惜了。”
一個企業戰勝不了一個“王海”。有關部門負責人對記者說:“我們也常常思考這樣的問題:在很多公益事業中,我們明顯地感到,一個企業的力量遠遠大于個人,但在這些危機公關中,卻往往容易一葉障目,不見森林。我們的民族品牌有時是很脆弱的。”
中國服裝協會相關負責人也對記者表達了同樣的看法:“‘職業打假者’對中國服裝品牌造成的傷害很普遍,有很多企業跟我們反映這個問題,并建議成立相關部門來促成社會的一致看法,不給‘職業打假人’以生存空間。但是‘打假門’事件目前還是很敏感的,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改進和協調。我們除了希望各服裝品牌進一步完善和提升標準以外,還將逐步統一相關媒體和消費者的共識,讓他們更多地了解服裝,從而增強對服裝品牌的信心。”
這的確是一個有些敏感的話題,以至于它已經存在了很多年,竟然沒有企業愿意站出來說一句話,相關部門的人員甚至也不愿意透露姓名。看來,只有“王海”們膽子大,因為他們是既得利益者。
在記者就要截稿的時候,王總又打來電話:說“王海”又來了,這次要價30萬元……又一場戰爭開始了,對于一個新興品牌來說,我不知道他們這次能否抗得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