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狼”共舞 呼市服裝企業走向品牌之路
俗話說“一山難容二虎”。同處一個城市,同根同源,又是同行業最大的競爭對手,伊 利和蒙牛成長過程被稱為同城競爭現象。近年來,類似這樣的在同一座城市崛起,產品門類、企業規模、企業知名度都相近的兩家甚至幾家企業的同城競爭現象還有很多,如西遠、威爾浪與蒙霸、蒙康與泰爾力圖等。但最終競爭的結果都是同城兩家企業實現了雙贏。
創業之初沒有太多的競爭
西遠褲業,初創于1993年,與九牧王、虎都等品牌企業起步時間相差無幾。從6臺縫紉機、8名員工、兩間不能稱之為專賣店的店面開始創業。到2002年,僅在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就有10家自營品牌專賣店,并基本完成了內蒙古地區內的專賣店網絡布局,年銷售額達到幾千萬元。
1996年,威爾浪專業西褲開始創建第一家專賣店。截至2003年,威爾浪專業西褲成功拓展了300多家專賣店,目前達到年推出600余個花色品種的時尚新潮男女西褲的能力。
之后,蒙霸、大衛·保羅、奧斯浪等開始誕生,形成了以呼和浩特為中心的北方西褲產業集群。
而在內衣市場,在“三槍”、“銅牛”等名牌內衣產品占領市場后,青城先后出現了兩家保健內衣企業:蒙康與泰爾力圖。
蒙康盛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前身——毛虎旦制衣廠創業初期,廠房簡陋,設備落后,產品單一,只是個手工作坊式的裁縫鋪,但目前公司營銷網絡遍及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正向集團化、產品多元化方向發展。始建于1992年的呼和浩特市泰爾力圖醫療保健用品有限公司,目前集科研、開發、生產、商貿于一體,并在北京成立了產品研發中心。公司采用中國科學院的納米技術對內蒙古的綠色資源進行整合,研發生產出自己的專利產品——納米硒多功能制品。目前,公司的營銷網絡已遍及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的140多個大中城市。
你挑戰我接招 你進步我超越
記者了解到,西遠褲業的打版師前腳跳槽到威爾浪褲業,其廣告設計師后腳拍屁股走人,跳到另一家褲業,不過此兄臺已經是兩進兩出了。幾家褲業接連發生的一幕幕人員跳槽現象,快得簡直讓人摸不著頭腦。不過,個別跳槽現象,對褲業企業的管理與技術上的互相借鑒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從某種意義上講,青城褲業有著不錯的基礎:有政策支持,市場需求旺盛;從硬件來看,所有褲業企業已具備現代化工業園區、先進的吊掛生產流水線、通過ISO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和內蒙古本土市場的知名度、認知度和市場份額等條件。但內蒙古褲業企業存在營銷戰略雷同、產品更新滯后、服務水準低、低檔次無休止的價格競爭的現象,久而久之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都“差不多”的概念。而以九牧王、虎都等品牌為代表的“閩派”、“豫派”服裝在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后,已從價格取勝、質量取勝上升到以品牌取勝的高度,開始從低成本戰略轉變為品牌化、差異化戰略,并逐漸向國際化品牌邁進。為實現錯位經營,西遠打出了“蒙派”服飾概念,而威爾浪則將西方服飾文化融入東方人的體形特征中。
兩家企業經過細致、周密的市場調查,確定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揚長避短,另避蹊徑,增加產品科技含量的發展道路。蒙康做出了開發生產遠紅外保健內衣的決策,泰爾力圖以內蒙古得天獨厚的純天然綠色資源為依托,開發出健康產品,公司先后推出了五代功能性保健服飾小件護理、寢具產品。
與狼共舞——走草原品牌之路
那么,在前有“閩派”、“浙派”服裝品牌占據半壁江山,后有歐美服裝服飾超級品牌的重兵壓境之下,處于民族地區的呼和浩特同城服裝企業將如何與狼共舞呢?
用品牌整合資源是青城褲業的一個發展趨勢。跳出低層次的價格競爭,已成為青城褲業必須要修好的功課。企業應該像泰爾力圖一樣,用“內蒙古大草原”概念開拓市場。
有關專家稱,對于勞動密集型的服裝加工業來說,呼和浩特在區位、資源、人力成本等各個方面優勢明顯,完全有可能承接這一輪從沿海向內地逐步推進的產業轉移。
呼和浩特市長湯愛軍對同城競爭狀況是這樣表述的:“一家快速發展,另一家就會產生明顯的危機感。每時每刻,雙方都在接受對方的挑戰。他們都想超過對方,把在發展中形成的壓力轉化成發展的動力,轉化為核心競爭力。”
從蒙康和泰爾力圖等內衣企業制訂的未來發展目標可以看出,它們已經意識到競爭帶來的壓力和挑戰,把壓力變為發展動力。蒙康提出要爭創行業第一,爭獲中國馳名商標的目標;泰爾力圖提出要做中國保健品行業的百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