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企業社會責任績效成果初顯
業內人士指出,社會責任不僅不會增加經營成本,相反,企業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反而會提升企業競爭力。目前,許多紡織企業已采取措施,主動改進社會責任管理工作,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已進入主動行動階段。
承擔社會責任已被越來越多的紡織服裝企業所認同。但也有一些企業在對最主要的利益相關者———員工的社會責任承擔上仍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是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日前在京發布的中國第一份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發展狀況的行業綜合報告———《2006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社會責任年度報告》中披露的。另據介紹,2007年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將實施“10+100+1000項目”,即選擇10個產業集群作為CSC9000T試點地區,100家骨干企業建立CSC9000T管理體系,并對1000家中小企業進行基礎培訓。同時建立CSC9000T執行企業社會責任績效數據庫,使之成為針對供應鏈利益相關方、社會公眾的推介平臺,以真正構建起負責任的供應鏈。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中國紡織行業在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上有了很大進步,但由于中國紡織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還處于供應鏈低端地位的現實,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的作為。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社會責任建設已經不僅僅是形象問題,而是關系到整個行業乃至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問題。企業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中國紡織行業在國際貿易和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據記者了解,2005年5月,中國紡織工業協會頒布了中國第一個企業社會責任指導準則《中國紡織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CSC9000T》,并于2006年3月開始在全國10家企業和1個產業集群進行試點。據《2006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社會責任年度報告》披露,10家試點企業在CSC9000T10個要素的績效方面的表現喜憂參半,在童工、強迫勞動、歧視以及騷擾和虐待方面問題很小,但在勞動合同、工作時間、薪酬福利以及職業健康與安全方面則普遍存在不符合體系要求或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情況,如勞動合同簽訂不規范,超時加班現象普遍,薪酬福利水平不高,職業健康與安全不到位等報告建議在所有具備條件的企業建立工會組織,積極推行集體協商制度,強化企業工會的地位和作用,切實維護職工權益,積極協調勞資關系。
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在中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本世紀初為第一階段,企業社會責任主要在國際供應鏈層面普及。這個階段,國際零售商、品牌商在消費市場的推動下,逐步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問題,建立了在國際采購中實施社會責任的準則、標準或體系。中國一些加入國際供應鏈的企業開始接受跨國公司實施的社會責任方面的工廠審核。本世紀初到2003年為第二階段,企業社會責任開始在社會層面普及、探討,得到廣泛關注。行業機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貿易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呼吁各方要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工作,避免由此對貿易造成的影響。政府部門也開始關注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工作。2004年至今為第三階段,社會責任建設開始走向自發,并從孤立的企業行為,逐漸發展成為普遍的社會行動。中國政府部門、行業和企業都意識到,企業社會責任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手段。中國政府部門采取了更加積極的態度,制定了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相關促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