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行業“集團化”現象淺析
相較于普遍意義上具有共同法人的“集團”而言,目前在機械行業部分子行業中流行的“集團化”組織似乎有著更為寬泛的定義。由多家位于同一區域的相關產業主體企業組成較為松散的“聯邦體”,并整合部分配套件企業,亦冠名曰“集團”。
但是有意思的是,這些由于某些較為相似的表象原因發起的“集團化”整合,在表現形式上又各有差異,以至于使人產生對這些整合內生驅使力究竟是否一致的懷疑。在探究之初,意識的混沌在于到底是企業內在的擴編沖動還是外部的基于有異于經濟價值追求的其他目的刺激引致,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若為企業的自發行為,則這種市場經濟個體行為的最終效果將由市場高下立判,任何帶有積極意義或否定性的假設、推理都顯得較為蒼白。這是因為以實踐為來源和評判依據的理論,包括管理學理論,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這一定律的影響。但是若為后者,則在先前的經驗中,成功的可能性要相對打折。
事 例
機械行業中機床行業的情況較為典型,本報之前的報道中也多有涉及,我們截取部分片斷回放。先行者沈陽機床行業在數十年前便有動作。上世紀90年代中,由世界銀行提供貸款1.21億美元、國內配套資金4.5億人民幣、企業自籌4.47億人民幣,總規模約20余億元人民幣對沈陽機床企業進行改組改造。1993年4月,以沈陽第一機床廠、沈陽中捷友誼廠、沈陽第三機床廠和遼寧精密儀器廠為主體,成立了沈陽機床股份有限公司。為充分實現企業的改制改組改造,世界銀行要求沈陽機床公司成為無政府主管部門的經濟實體,從沈陽市機械管理局系統分離出來,成為在市里單列的無政府主管企業,最終,沈陽機床公司實現了徹底的集團化改制改組改造。
之后,沈機的發展相對順利。2004年,沈陽機床集團簽署了并購原德國希斯公司的協議。這項并購,使原本已是中國最大的機床制造商、中國數控機床產業化研制基地的沈陽機床集團,在制造重、大型數控機床產品上也有了更為明顯的優勢。在沈陽機床未來的戰略部署中,新組建的公司將被建設成為五大基地,即沈陽機床高端產品研發基地、重大型產品的制造基地、國際市場營銷服務基地、比價采購配套基地及專業人才培訓基地。
這種良好的示范效應激勵了這個行業,以至于近年來以地區性行業企業為對象的行業集團化重組風起云涌。
2006年,濟南市國資委向市內的機床企業及一些相關企業發出商函,內容涉及濟南機床產業整合重組。至此,濟南地區機床產業的整合有了實質性進展。參與這次組建集團的四家主角是:濟南一機床、濟南二機床、法因數控、捷邁數控。其中濟南一機床、二機床是典型的國有企業,也都屬于當年的“十八羅漢廠”,盡管由于體制原因雙方都有比較沉重的社會包袱,但近年來發展還都很不錯,各自主要產品分別為金切機床和大型機械壓力機;而法因數控則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民營高新技術企業,發展速度較快,主要生產鋼結構數控加工設備;捷邁數控是由國機集團所屬的濟南鑄造鍛壓研究所轉制而來,屬于股份制企業,近年來依靠其自身的技術實力發展也較好,主要產品為數控板材加工設備。一般認為,濟南二機床由于其行業地位及較高的產值比重,將成為構想中的“濟南機床集團”的主導。 不僅如此,近日業界談論較多的陜西機床集團和北京機床集團也呼之欲出。可靠消息稱,陜西省目前正在著手整合省內機床資產。陜西的機床業在專用機床、專用刀具和精密復雜刀具等方面有較強的技術優勢。目前,陜西省機床工具類資產總共25家左右,屬國資委、電子工業部、航空工業集團等直屬單位。早在本世紀初陜西即提出了重組省內機床資產、組建陜西省機床工具集團的計劃,并寫入了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國防科技工業發展重點專項規劃當中。但由于種種原因,機床工具集團一直沒有組建成功。但是在目前的形勢下,按照國務院關于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戰略布署,陜西加快了省內機床行業并購重組步伐,組建陜西機床工具集團方案已初步確定。未來集團的目標是,“十一五”末力爭集團銷售收入達到100億元,躋身國內裝備制造業50強。
區域“競爭力集群”概念
不難看出,上述不同地區的集團化例子似乎與法國的“競爭力集群”有著更為相似的內涵。當時法國政府推出“競爭力集群”的概念,就是要聯合某一地區有競爭優勢的企業,整合它們的資源優勢,以協同生產的方式提高企業競爭力。
一個可以佐證兩者可以類比的依據在于,當時法國經濟界人士進言法國政府采納該政策的理由是,法國經濟的特點是中小企業多,發展缺少規模效應,因此這些企業在全球化競爭中將逐漸處于劣勢。而對于中國的機械工業,尤其是機床行業企業,中小型企業居多,目前尚未形成具有壟斷地位的大型國際化公司,這就為地方政府推行集團化措施提供了前提條件,而沒有疑問的是,地方推行此類整合的目的是優勢互補,相互協作,實現規模效益,確立以大型企業集團為主體,推動國有經濟戰略性改組和產業結構調整的發展新思路。例如在陜西省一份關于促進經濟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的文件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表述:當前,經濟結構不合理是制約我省工業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其突出表現為,工業企業中缺乏產業集中度高、核心競爭力強、能有效吸收勞動就業的大企業,普遍存在設備落后和技術水平低下的問題,不僅直接影響企業和產品的競爭能力,而且制約經濟增長速度和運行質量的提高。在世界經濟結構大調整和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的新形勢下,我省工業經濟已到了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的關鍵時期,國有企業的改革、改組、改造刻不容緩,國有資產結構調整、優化配置的任務十分艱巨。
再遙看友邦的做法,針對法國國內企業存在的問題,法國經濟學界的觀點是,企業相互協作,走規模經營的道路,以群體優勢占領市場。他們指出,美國“硅谷”給法國企業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事實上,進入21世紀后,眾多法國企業因經營不善而紛紛破產的事實驗證了這些經濟學家的論點。 與此對應的是,國內機械行業的部分子行業也希望藉此實現提高競爭力抵御外資進入的目的,譬如之前的軸承行業希望能夠整合哈、瓦、洛軸承組建軸承集團。不過在機床行業,這種行為囿于地域的限制,似乎與目前是由各地政府推出集團化方案有關。如果操刀人是行業協會,則事件的主角變化為全國性的行業企業。
事實上,在具體操作中,國內的做法已有各種創新,各地以優化資本配置為目標,重點放在培育扶持主業突出、有經濟實力、有發展后勁、主導產品符合市場需求和國家產業政策,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企業集團,采取多種措施,組建和完善一批企業集團。如按照發展支柱產業和特色經濟要求,組建實業型的企業集團。通過創造條件,實施低成本擴張,組建以名牌產品為龍頭,以優勢企業為母公司,以資本為紐帶,以母子公司關系為特征,以形成規模經濟并能發揮整體效益為目的的企業集團;通過整合行業資產,設立一批控股集團和資產經營公司。按照自覺自愿、突出專業化優勢、合并同類企業的原則,結合實際,通過采取資產并購、資產劃轉、授權經營和委托管理等方式,組建一批具有行業特點的綜合型企業集團;按照優勢互補原則,發展一批跨所有制的新型合作聯盟。鼓勵地區中,相同行業內不同所有制的企業根據相容互補、各自獨立、互惠互利的原則,采取共同研究開發,共用同一品牌,聯合開拓市場,建立長期供貨或協作關系等方式,形成戰略聯盟,逐步發展成新型企業集團。
而關于集群,在區域研究及其公共政策中,集群揭示了相關企業在一些地方集結成群,從而獲得競爭優勢的現象和機制。集聚是當今世界經濟中頗具特色的經濟組織形式,集聚區內的企業通過合作與交流可以發揮規模效益,同時可產生強大的溢出效應,產生原因由以資源稟賦為主日益轉變為以高等生產要素特別是創新體系為主。集群這個專有名詞來源于英文中的cluster,美國商學院波特教授1990年在《國家競爭優勢》書中正式提出產業集群概念,并把它提高到增強國家競爭力的高度,使得持續了一百年的對產業集聚的關注從純學術討論走進了商界和政界的講壇。
但是我們目前所探討的類似國內機床行業的地區性集團整合似乎比普遍理解的“產業集群”有著聯系更為緊密的結構,產業集群反映了企業及其相關機構在商務聯系基礎上所存在的地理群居現象,還代表特定的社區,那里的人們存在著有利于創新的聯系。產業集群的重要特征是它有積極的渠道來促進商業交易、對話和交流。因此關于機械行業中機床子行業的集團化方案類似一種行業的區域化競爭力集群,如果整合后有同一法人,則與集團的概念更為吻合。 可能產生的問題
不管如何,這種由地方政府推動的區域性集群,現階段對于提升機械行業國有企業競爭力是一種積極性嘗試。沈陽機床組建集團之后的一系列令人艷羨的表現也在部分程度上證明了此概念具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各地情況并不一樣,復制方式并不代表可以得到同樣令人滿意的結果。
首先這種擴編應該以內在的共同訴求為紐帶。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