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服裝第一街:站前路市場為產業發展提速
- 寬闊的馬路、漂亮整齊的服裝品牌廣告牌、裝修豪華大方的服裝市場、繁鬧的購物景象……這是記者在合肥市新站區站前路看到的景象。據介紹,目前這里已經集聚了已開業的安徽大市場、白馬服裝城、中綠服飾廣場、七浦服裝批發市場,現有經營面積分別為35000平方米、42000平方米、41000平方米和10000多平方米。即將開業的有光大國際服裝城、寶業居家輕紡廣場、安徽四季青服裝批發市場。這就是2006年6月被中國商業聯合會市場專業委員會命名的“安徽服裝第一街”。
其實,在2004年之前,安徽服裝市場以二級零售市場為主,沒有一家真正意義上的服裝專業市場。自2004年開始,安徽服裝業已經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僅合肥市新站區站前路一公里范圍內,就有七家市場,經營面積突破30萬平方米,鋪位4000多個。而白馬、中綠、光大都有二期,規劃面積近25平方米。市場發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在全國服裝界空前罕見。
那么,“安徽服裝第一街”發展為何如此之快,它的發展對于安徽服裝產業將產生什么樣的作用呢?它下一步的路將怎樣去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沒有品牌資源,我們可以引進其他地區的;缺乏先進管理經驗,我們可以去學習,去借鑒;為謀求自身發展,我們更愿意主動出擊,尋找合作伙伴。”安徽服裝商會秘書長葉梁對記者說。
對于服裝業相對落后的安徽來說,服裝市場要想迅速發展,單靠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為選擇一個適合安徽服裝業發展的合作對象,安徽省服裝商會、政府職能部門和多家服裝企業三方聯合走南闖北,多次組團考察濟南、深圳、浙江等地,最終“安徽服飾第一街”將合作的對象鎖定為“中國服裝第一街”之稱的杭州四季青服裝特色街。
據了解,杭州四季青從16年前只有45個攤位起家,脫胎換骨成為一個立體化、智能化的全國一流服裝行業中心,目前匯集了四季青服裝市場和常青意法服飾城等各具特色的13家專業服裝市場。2006年5月27日,杭州四季青被中國商業聯合會評為“中國服裝第一街”。葉梁認為,四季青的昨天就是“安徽服裝第一街”的今天,一定要學習它的模式,借鑒它的發展路子,并充分利用好他們之間的合作關系。
為有效利用“第一街”品牌資源,促成雙方的.緊密合作,為此,安徽省服裝商會領導與有關市場負責人前往杭州,專門拜訪了杭州四季青服裝特色街區管委會,就“中國服裝第一街”和“安徽服飾第一街”、市場與市場、品牌與品牌的對接進行了初步接觸,并邀請“中國服裝第一街”組團考察安徽。
2006年8月20日,在安徽省服裝商會精心籌劃下,“中國服裝第一街”與“安徽服飾第一街”在合肥市新站區首次接觸,舉行五方會談。當談到“中國服裝第一街”與“安徽服裝第一街”的合作時,葉梁坦言:目前,“安徽服裝第一街”還是處于發展的初始階段,從謀劃、授牌、宣傳到有序再到成熟,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同時“中國服裝第一街”的來訪,為浙皖兩省服裝業建立產業戰略聯盟提供重要契機,為浙江服裝品牌進軍安徽市場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促進兩地服裝市場之間的交流,為“安徽服裝第一街”首次發力擂響了戰鼓。
“安徽服裝第一街”的帶動力量
對于“安徽服裝第一街”的打造,各方面反應積極。合肥市一位政府官員表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服裝款式和質量的要求也愈來愈高,因此服裝市場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在安徽省會城市合肥打造“安徽服裝第一街”,對于合肥乃至省內周邊市場的發展將會產生很大的促進作用。中國服裝協會有關專家認為,服裝產業關聯度高,從生產到銷售整個環節有很多文章可做。“安徽服裝第一街”將利于服裝市場積聚,借助于市場的力量,向服裝產業的上下游發展并延伸,并將會帶動安徽乃至中部地區的服裝產業的發展。
“如果以合肥為圓心,500公里為半徑劃一個圈,那么將有超過6億人口在這個圈里,這就是安徽的區位優勢,也是發展服裝業的市場優勢。”安徽服裝商會副會長吳成權感慨地說,僅安徽省就有6500萬人口,每年的服裝消費超過300億元,但97%都來源于沿海發達地區。如果以300億元的市場份額計算,每增加兩個環節,至少要增加20%一30%的消費負擔。這樣一來,每年幾十個億就會浪費在中間環節上,這必然會轉嫁給消費者。為此,建立一級服裝批發市場,砍掉不必要的中間環節,成為發展安徽服裝商業流通渠道的當務之急。
“特別是在當前中國服裝產業由東部沿海向中西部產業梯度轉移的過程中,“安徽服裝第一街”的打造會吸引東部沿海地區的服裝企業來安徽尋找市場,近而在安徽投資建廠,從而在帶動當地服裝產業的發展。”葉梁認為,目前在中部六省之中,安徽的服裝產業居于第三位,河南和湖北遙遙領先于安徽,而湖南、江西與安徽的差距不大,兩省的市場建設比安徽更加齊全,安徽沒有一個全國出名的服裝產業基地和服裝品牌,在此情況下,“安徽服裝第一街”的建設,會推動安徽服裝產業的全面發展,再以產業推動市場發展,借機打造安徽本土的服裝品牌。
由“安徽服裝第一街”引發的思考
“安徽服裝第一街”在發展道路上同時存在著某些問題。對此,有關專家對“安徽服裝第一街”的發展提出了以下幾點思考。第一,經營趨同,定位單一。7家市場全部定位為服裝,沒有明確的特色定位,同行難免惡性競爭。還有一些市場有“走房地產式商業地產之路”的痕跡,注重銷售鋪位,對營商造市、培育市場缺少切實的籌劃,鋪位出售、出租中,投資客比例過高,釀成了市場建成后“二手轉讓”盛行,大品牌經營者難以引進,專業市場的特色就“串味”變雜。第二,缺少產業支撐。從長遠來看,完備的橫縱向產業鏈是服裝市場賴以發展繁榮的根本之一,這正是安徽所缺乏的。第三,目前合肥市民購買服裝仍以大型商場、專賣店、街區店為主,低端消費群也只是到城隍廟等市中心市場較多,而批發商還是習慣于到杭州、武漢、常州等城市進貨。這里的幾家批發市場一般只是以零售為主。
為此,有關人士建議:“安徽服裝第一街”的建設應有一個長遠的計劃,近期應定位為區域性集散類批發市場,重在營商造市,逐步向地級市延伸;中期可建設成華東大型批發市場,同時培育一定的服裝產業,向產地市場轉型;遠期可定位為全國性中心批發市場,并依托專業外貿公司發展出口訂單業務,生產企業向專業化、精細化、品牌化轉型,形成分工明確、規模適中、要素齊全的綜合性服裝產業群和完整的產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