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人民幣匯率成牽動全球的“中國神經”
- 即將過去的2006年,人民幣匯率經歷了從緩步上行到快跑,再到“加速跑”的過程。按照2006年12月25日的匯率中間價計算,人民幣在這一年中升值了2481個基點。
2006年,人民幣匯率無疑成了一條牽動全球的“中國神經”。
一、人民幣匯率更富彈性
2006年1月4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以8.0702開始了新一年的行情。
看似與2005年最后一個交易日完全相同的數據,卻揭示著外匯交易方式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重大改革。從這一天開始,詢價交易這一國際主流交易機制被引進中國,而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也被賦予了更為市場化的形成方式。
人民幣匯率注定在這一年里以更富彈性的方式運行。2006年5月15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首度突破1美元兌8元人民幣。在此后的2個月內,人民幣匯率始終圍繞著這個重要關口上下波動。2006年7月20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再次“破8”后一路向下,從此告別了這個關鍵的位置。
2006年12月14日,首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舉行的當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首度突破了7.82的關口。第二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又以7.8185再創匯改后的新高。按照當日的數據計算,匯改之后人民幣已累計升值超過3.72%。
而來自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數據顯示,2006年,人民幣的月平均匯率已從1月的8.0688升值至11月的7.8652。
市場人士分析認為,2006年以來,人民幣匯率持續走高,特別是下半年數次出現“加速跑”態勢,有其內在的因素和外在的影響。
一方面,美國經濟動力明顯減速,市場對于美聯儲降息的預期增強,令國際匯市美元全面走軟,從而引發了人民幣匯率的持續走高。另一方面,2006年10月,中國外匯儲備突破了1萬億美元大關,而1~10月的貿易順差累計已達到1336億美元,這些都成為人民幣升值的重要推動因素。
二、百姓感受人民幣“加速跑”
對于絕大多數中國普通百姓來說,人民幣匯率在2006年的“加速跑”僅僅只是電視、報紙、網站上的新聞而已。但仍有許多企業、許多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人民幣升值帶來的變化。
羅明是通用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業務七部的總經理。他所供職的企業是一家主營大宗資源性商品、成套設備及一般商品進出口業務的公司。羅明表示,由于人民幣的升值,公司進口農產品、礦產品等原料的成本已經有所降低。
羅明表示,“例如,公司從國外訂購100萬美元的原材料,訂貨時的價格換算成人民幣為790萬元,但付款時就可能只需784萬元。”由于這是個動態的過程,具體的匯率損益數字不太好統計,“但在人民幣升值趨勢不變的情況下,企業在進口方面肯定是有利的。”
在羅明看來,人民幣升值對于進出口企業是“雙刃劍”。“但是,雖然在人民幣升值的大背景下出口有一定困難,但空間還是有的。”羅明表示,公司可以通過開發新產品、優化產品結構、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等措施進行調整。所以,雖然出口利潤會有所下降,但不一定會比升值的幅度更大。
而對于滬深股市數以千萬計的股民來說,2006年股市的持續走強,其實也有人民幣升值的一份“貢獻”。特別是與匯率密切相關的銀行股,屢屢成為領漲大盤的“明星板塊”。
三、2007年人民幣升值趨勢不會改變
從2006年尤其是下半年的走勢來看,2007年人民幣的升值趨勢不會改變已成不爭的事實。令全球市場和經濟學界關注的焦點是,在未來一年中,人民幣升值會以怎樣的速度和幅度升值?中國政府是否會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日浮動區間?
摩根大通中國研究部主管及大中華首席經濟師龔方雄認為,人民幣被低估造成目前中國外匯儲備過快增長、基礎貨幣投放過快,是市場流動性過剩的根本原因。鑒于此,龔方雄認為,人民幣仍然有必要加快升值的步伐,2007年將有約10%的升值空間。
實際上,近期人民幣匯率連續突破重要心理關口,已令眾多知名機構和學者紛紛調整了自己對人民幣升值幅度的預期。高盛公司經濟學家梁紅將未來3個月、6個月及12個月的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的預估值由原來的7.80、7.67、7.50調整至7.69、7.58和7.41。按其預測,未來12個月內人民幣對美元將升值6.4%。
與此同時,國際市場要求中國擴大人民幣匯率日浮動區間的呼聲日漸高漲。2006年12月14日,首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在北京舉行。因美國財長保爾森“以最明確的方式告知中國需要增強人民幣匯率的彈性”,而令人民幣匯率升值的速度和幅度再度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中國政府在這一點上顯然保持了較為謹慎的態度。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表示,保爾森率團訪華期間,中國央行的高級官員“沒有向其作出任何承諾”。
而央行行長助理易綱在中美戰略經濟對話舉行前就曾表示,中國將在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的同時加強匯率彈性。易綱重申,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要考慮內部和外部的平衡,人民幣匯率屬于國家主權問題。不希望僅通過人民幣升值來緩解經濟不平衡狀況,中國經濟失衡以及因匯率導致流動性增加的狀況正在緩解并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