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至11月:我國進口服裝質量欠佳藏隱憂
- 2006年7至11月,根據國家質檢總局統一部署,北京、天津、內蒙古、遼寧、上海、江蘇、浙江、寧波、安徽、福建、廈門、山東、河南、廣東、深圳、珠海、新疆檢驗檢疫局等對進口服裝實施監督抽查。從總體抽查情況看,2006年度我國進口服裝質量狀況不佳。
據統計,此次共完成258批次樣品產地覆蓋全球五大洲35個國家的進口服裝的抽查檢測,批次不合格率為36.43%,94批不合格產品中,標識不合格55批,纖維成分及含量不合格12批,安全項目不合格41批。安全項目主要集中在pH值、游離甲醛和色牢度項目。標識不合格涉及的進口國家范圍較廣,且與國內代理商有較大關系。
近年來,由于改革開放與國際流行接軌以及國內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進口服裝數量呈現上升趨勢,進口服裝與時尚、流行、品牌緊密相聯,越來越成為消費者關注的熱捧商品。部分大城市的一些商場,每季甚至每月均有進口服裝上柜,消費者開始認可和購買那些具有較高價格的國際品牌服裝,我國的輕紡產品外貿狀況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出口型。進口服裝由于屬于種類表目錄外商品檢驗范圍,長期以來成為檢驗檢疫日常監管的盲點之一。
此次對進口服裝的監督抽查,一方面是為了掌握和分析國外服裝面料發展的新技術、新工藝等,另一方面是為分析總結監督檢測有關情況,更加有效實施進口服裝檢驗監管。主要采取口岸抽查與市場抽查相結合的方式,原則上由實驗室專業檢測人員會同檢驗人員在到貨口岸實施抽樣。
此次監督抽查利用口岸攔截的做法,發現安全項目不合格主要集中在pH值上,不合格率較高。從監督抽查情況看,進口服裝市場還存有很多的漏洞和不完善之處。
流通市場的進口服裝魚龍混雜,部分原產地標識存在虛假現象,存在欺騙消費者的行為。有些銷售商即使能夠提供完整的進口手續,也都是提供復印件,無法證實貨證一致性。
通過此次抽查,總體上反映出我國進口服裝雖然批量不大,但不合格比率較高的特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不平等,特別是在標準執行上的雙重性。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進口服裝呈增長的趨勢,為保護我國消費者權益和產業工人健康,提高我國的國際貿易地位,今后需進一步加強對進口紡織品和服裝的監管把關工作:一是要對種類表目錄內的紡織品繼續加大安全、衛生等項目抽測力度;二是要對種類表目錄外的紡織服裝定期進行抽查監管,可會同工商等部門開展聯合執法;三是要幫扶進口紡織服裝企業建立健全質量標準體系,強化內部管理,及時了解國內外紡織品、服裝的最新技術動態和相關的法令、法規,提高應對國外技術貿易政策能力;四是要加強相關檢驗檢疫實驗室建設和人員培訓,全面提升檢驗監管能力,有效實現對進口紡織品和服裝檢驗監管工作重點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