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縫企的煩惱與對策
本土縫制設備生產企業基于中國市場的成長和發展僅僅二十余年。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本上縫機企業的技術、管理、人才,經營等方面都遇到了空前的考驗。眾多縫機企業領導者的決策能力、管理能力,甚至資本運作能力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中國這樣一個占世界縫制機械產量70%以上的縫制機械大國在全球市場上所扮演的角色。
雖然中國離縫制機械制造“強國”的目標尚有一定的距離,但從經濟學角度來說,縫制設備制造“大國”和“強國”的區別在于經濟增長方式是“粗放型”還是“集約型”,而從消費市場來看,則是“性價比”是“技術含量”孰優孰劣的比較,甚至是對國際市場運作能力和品牌經營水平的高低比較。
僅以此文,對本土縫制設備生產企業在國際化環境的競爭中所遇到的煩惱進行展開分析,并提供一些對策,希望能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幫助。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在市場競爭越演越烈之際,企業要及時跟蹤研究外部環境變化給自己帶來的影響。
本土縫制設備企業在數量上已頗具規模,然而生產能力以及技術水平卻參差不齊。原因之一在于其自身定位的“越位”,不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做出長遠的戰略目標,而是關注一時的經濟利益一哄而上,頗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尷尬心態。
在市場競爭越演越烈之際,企業要及時跟蹤研究外部環境變化給自己帶來的影響,不斷重新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同時還要認真分析現實和潛在的競爭對手,并充分利用國際和國內市場的機遇,發展自己的強項。在國外縫制設備企業不斷搶灘我國縫機市場的情況下,本土企業走向國際經濟大市場已經不是自己愿意不愿意的問題,而是迫在眉睫的現實問題。
隨著重機、兄弟、力克等國際企業不斷進軍國內市場,本土企業在國內市場、國際市場上將要面對眾多的競爭對手,所以企業研究自己的發展戰略十分重要。例如如何預定市場占有目標?重點的市場區域是國內還是國際?是專業化經營,還是多元發展?以及如何確定技術發展的方向?如何選擇適宜的企業組織結構和財務管理體制等等。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企業面對如此眾多的問題,都是需要認真研究和解答的。
21世紀人才最重要
決定企業境遇不同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一點便是企業的技術開發和創新的能力,但決定企業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的最終還是靠人技術能力不足、開發創新能力匱乏“21世紀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在聽過葛優式的冷幽默后,大家都會會心一笑。說到人才,其對企業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大背景下,產品供不應求,從而使產品技術開發的必要性顯得微不足道,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際企業不斷涌人國內市場時,一些生產能力巨大的老牌企業甚至無力抵擋這種趨勢,而一些曾填補過行業多項“空白”的企業也陷入了困境。不過,也有一些行業新秀企業如一匹匹黑馬,頻頻在市場中嶄露頭角。
決定企業境遇不同的因素很多,其中重要一點便是企業的技術開發和創新的能力,但決定創新的最終還是人才。
企業技術能力.創新水平的關鍵在于人才。“得人才者得市場”,此話絲毫不為過。無論是技術人才、管理人才、業務人才都在企業運營的各個環節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產品的開發創新,具體的落實者便是技術人才和設計人才。就縫制機械行業來說,縫紉機的外觀在于設計人才工藝設計能力,如何更好地體現產品的線條感使之更富有現代特色?如何確定外觀的顏色、臺板的高度使之在針對服裝企業長時間的工作強度下減少員工的疲勞感?這都在考驗著設計人才的綜合素質。
技術人才則在產品的核心技術上充當了中堅力量,如何防止漏油、如何避免斷針、斷線,對技術人才而言著實是一種考驗。所以,企業在引進人才的立場上要堅定決心并不斷貫徹實施,這是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
人才難留、知識產權意識薄弱
面對人才沆失的問題,所有企業都苦不堪言,我國縫制機械行業企業更是如此。花了幾年時間培訓成長起來的人才往往被別得企業輕易地挖走,成為自己競爭對手企業的核心力量。
筆者認為,造成我國縫制機械行業企業人才流失的原因,客觀上來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在成長期間規模小,難以提供高薪、高福利來吸引人才。一般來講,中小企業的穩定性比大企業差;2.企業的規模小導致了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更具多樣性和復雜性;3.缺乏完整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沒有有計劃地引進人才;4.缺乏良好的企業文化,員工缺乏共同的價值觀念,對企業的認同感不強,往往造成個人的價值觀念與企業理念的錯位。
如何留住人才,對企業來說至關重要。雖然成長期的企業在吸引人才時遇到的煩惱較多,而且有些是企業不能避免的,但與大企業甚至國際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具有體制靈活,對環境反應靈敏、發展潛力大等優點,使得人才在企業的發展機會較多,也就是說,在吸引人才方面,不同的企業都具有自己的優勢。所以,中小企業應揚長避短,建立一個有效的吸引人才的機制。
此外,成長中的企業往往片面地認力“人才”就是指技術人才,而他們將企業經營中的諸多問題歸根于缺乏技術人才。這種片面的人才觀使中小企業形成一種對技術人才的依賴性,難以發現自身面臨的真實問題,也不重視人才管理體制的系統建設,從而使企業準以獲得長期,穩定的發展。
因此,企業還需建立正確的觀念,也就是建立全面的人才觀,即從單純的專業人才觀發展為復雜性的能夠把握全局的全面人才觀。
從人才內心需求“對癥下藥”
“仁者無敵”。“攻心為上”,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環境能夠使人才產生歸屬感和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感。而成功的企業文化可以讓人才將企業當作“第二個家”,從感情上對企業有了一定程度的依賴性。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淪”,人首先有物質的需求,其次才是精神上的需求。在現實的生活中,薪資福利等因素成為市場化企業留住人才的最實用方法。正確地認識人才的需要,才能有助于本土企業制定正確的引進人才的戰略和收策。
轉變使用人才的觀念
在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內,很多縫制設備企業都是家族式企業,不少企業領導者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唯親近音是用”、“唯家族成員是用”的誤區,有的企業甚至回避從企業內部培養,選拔人才。不可否認,在企業初創期,家族制對企業成長所起到的作用,但長遠來看,其劣勢十分明顯。
其實,真正的“任人唯賢”是不論親疏,從企業內部公正客觀地選拔人才方法是一條有效,便捷的用人途徑。由內部選拔出來的人才對本企業包括企業發展戰略、企業文化.產品特性等比較了解,其個人價值觀念也與企業的理念較為一致,能夠較好地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可能更有助于企業的發展。而企業和人才之間相互了解、信任,容易形成一種相互信任的良性機制,百利于企業的經營管理。
尋找行業的“短板”
無論是處于成長期的企業,還是已經擁有成熟品牌的企業,知識產權意識的薄弱都將會成為其發展的短板。
在當今市場中,知識產權意識的薄弱直接體現為侵權和被侵權,這給企業的成長帶來的是致命打擊。如果不重視知識產權問題,當企業投入大量資本,辛苦生產出來的產品被指侵權時是很冤枉也很無奈的。擁有知識產權的一方必然要求“侵權方”將其產品退出相應的市場或是賠償損失,而自己生產出來的產品由于缺乏知識產權意識使競爭對手坐享其成,也絕非痛快之事。
2006年12月8日,中國縫制機械協會邀請知識產權界的專家和行業企業代表們舉行會義,探討在知識產權方面我國縫制設備企業應該加強的地方,并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會議寸論產生的解決方案中,具體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
1.加強知識產權意識,營造合法健康的縫制設備市場秩序。
2.建立縫制機械行業專業的知識產權信息查向平臺。信息查向平臺的建立,有利于企業在產品改進和創新的過程中能夠避免知識產權的侵權問題,也能夠在受到侵權的情況下更快地提供有力證據。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