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商品到藝術品的飛躍
將6幅手工制作的布門簾遞給來自臺灣的陳女士后,北京某專門以手工制作見長的工藝品公司藝術總監金先生非常興奮。但更興奮的卻是陳女士,她認為自己找到了比兩萬元錢更有價值的東西——布門簾上一針一線手工繡出來的門神、財神、各種祈福納祥的動物,以及它們所蘊涵的良好祝愿。
具有獨特個性和內涵,正是如今手工藝制品生存和發展的護身符,而如今的手工藝制品已經成為滿足個性化消費不可或缺的一員。
“我就喜歡”成就手工藝品
在臺灣從事設計工作的陳女士來到北京,在一次展覽會上,她遇到了金先生公司生產的系列民間手工藝品。
不過,陳女士看完后并不買布老虎等純粹傳統手工藝制品,而是向金附加提出一個要求:能否按照自己的意愿制作成其他手工藝制品,比如布門簾。“這不正是我們的工作嗎?”手工藝品就是滿足不同人的個性需求。在聽取了陳女士對布門簾的詳細“規定”后,金先生終于明白:對方想要的是“迎面撞福”之類的有內在寓意的東西。達成共識后,在價格方面,雙方并沒有多廢口舌。
6幅布門簾兩萬元,貴不貴?
“表面上看來單幅價格的確很貴,但這是我們的技藝和經驗換來的!”金先生詳細介紹了這6幅布門簾。從布料到剪裁,從圖案到色彩搭配,從結構設計到手工一針一線繡出來的門神、財神、各類祈福納祥的動物……等到產品完工,說這些門簾是商品似乎已經不太恰當了,它更像藝術品,更多的是內在價值。對此,金很坦率地表示:“這些內在價值元素正是打動客戶的核心。價格早已不是問題。用陳女士的話說是‘我就喜歡’。否則一幅布門簾誰能出3000多元錢買啊!?”
據了解,像金先生一樣,現在的市場上很多手工藝制品企業已經認識到培養產品內在價值的重要性。
“傳統手工藝”要適時變臉
現在的手工藝制品企業必須追求贏利,但在現代社會環境下,單純傳承傳統手工藝品將很難生存和發展,必須有新的思考和探索。
金先生的做法是,在保留原有傳統的布老虎、手工刺繡、手工童鞋外,著重開發更適應現代主流消費人群的產品,如更適合掛在墻上的“布堆畫”,因其新穎獨特的設計和不失傳統手工藝美感的制作方式,受到了消費者極大的追捧。雖然每幅都在幾百元,但購買者都感覺物超所值。“公司如今每個月都能銷售200幅左右。每幅最少有50多元的利潤,高的甚至有300元—400元。”
嘗到了開發新手工藝制品的甜頭,金先生總結出了自己的理論:一方面,在保持傳統手工藝制作的基礎上,必須要開發新產品。首先要確定自己的目標消費群體,再確定產品開發和生產的類型。
另一方面,把銷售目的地定位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香港、澳門、臺灣。海外,如韓國、日本等國家也是重點值得關注市場。要知道,傳統手工藝制品,如布老虎、手工童鞋、肚兜、虎頭鞋等,在我國農村以及中小城市人們心目中,現在雖然很喜歡,但心理價位都很低。因為他們并不考慮人工成本和內在價值,只是延續老的思想和觀念。而這種老的思想和觀念,在很短的時間內難以改變。因此眾多手工藝制品企業的對策是,干脆不選擇這些大眾消費群體,而選擇對手工藝制品了解不多,感覺新奇的大城市小眾群體和海外消費群體。臺灣的陳女士正是典型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