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機業——2006 求強進行時
- 歷史總是這樣,在一段舊的歷程結束之時,往往是另一個征程的開始,就像一個車輪,不斷“輪回”而又不斷地前行。
如果將中國經濟以5年作為一個發展階段,在已成為歷史的“十五”期間里,經濟保持了穩步增長。就中國縫制機械行業來說,年平均26%的產值增長率、年平均25%的出口創匯增長率更讓這5年成為行業發展史上速度最快、質量最高的一段時期,為行業發展史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十五”的輝煌,讓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對“十一五”及更遠的將來有了更多憧憬和希望。
在今年3月中旬舉行的中國縫制機械協會七屆五次理事擴大會議上,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為發展描繪出了一幅讓人振奮和期待的宏偉藍圖———“2020年基本實現世界縫制機械制造強國的遠景目標,而在‘十一五’期間,則爭取在技術、生產、管理整體水平等方面與國際發達國家的差距縮短5~8年,以此奠定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從大國到強國轉變的基礎。”
對于這一遠景目標的順利實現,走好第一步十分重要。在“十一五”的開局年里,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在打造中國名牌、開拓國際視野、加強信息化建設,以及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積極開展工作。據中縫協數據統計,2006年1~10月份整機企業(94家企業)的工業總產值達到了135.24億元,同比增長15.86%,而工業銷售產值也有134.39億元,同比增長18.79%。
數據雖不能完整地體現出整個行業2006年的狀況,但它卻實實在在地表明中國縫機業已走在了“強國”路上。
開門迎接“造牌時代”
一個行業強國的堅實基礎最根本的一點是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和主業突出、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
典型事件:
2006年9月6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了2006年中國名牌產品表彰大會,“標準”、“飛躍”、“大豪”、“GEMSY寶石”、“ZOJE中捷”、“上工”六家縫機企業榮獲了中國名牌產品生產企業稱號。
如何理解品牌?
不同人可能會有不同的回答,但對企業來說,品牌就是企業的旗幟和象征,同時更是企業財富的源泉。正是基于此認識,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的精英們開始帶領企業走出產能擴張階段,逐步邁向“品牌建設”階段。
最近幾年,是我國縫制機械行業發展最為快速的時期。幾年來,行業的綜合實力、國際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顯著提高,形成了一批已擁有中國名牌產品的企業為龍頭的行業大型骨干企業。尤其重要的是,在行業發展的實踐中,涌現出了一批能成功駕馭企業發展的優秀企業家。這也使得全行業品牌發展意識不斷增強,并在規模化生產、市場占有率等方面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而且名牌產品的領跑作用越發明顯。
在這個基礎上,中縫協提出了“十一五”期間的品牌戰略目標,即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和有較強國際競爭能力的優勢企業,爭取中國名牌的企業數量達到10個,推動3~5個企業成為國際名牌或國際著名品牌,培育20個行業名牌產品和主要骨干企業。
今年,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喜訊頻傳。3月,工業縫紉機再次入選中國名牌產品目錄;9月6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了2006年中國名牌產品表彰大會,在表彰大會公布的2006年中國名牌產品中,“標準”、“飛躍”、“大豪”、“GEMSY寶石”、“ZOJE中捷”、“上工”六家縫機企業榮獲了中國名牌產品生產企業稱號。此外,商務部的“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全國輕工業績效卓越先進企業”、“全國輕工業企業信息化先進單位”等榮譽先后花落縫機行業。
10月13日,行業的龍頭企業“標準”迎來了自己成立60周年慶典。在打造“百年品牌”的征程中,一同前行的不只“標準”這一家,更多的業內企業在其左右。
可以說,“十一五”期間,中國縫制機械行業進入了以品牌競爭為核心的新階段。
企業信息化推進年
2000年后成功的企業,成功不是靠創新,而是靠快速反應。2006年,中縫協以信息化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成為行業工作的重點。
典型事件:
在年初舉行的中國縫制機械協會七屆五次理事擴大會議上,中縫協將今年行業發展的主題定為“企業信息化推進年”,凸顯了信息化之重。
如果有人要問,近一兩年被服裝行業議論最多的服裝品牌是什么?來自西班牙的著名服裝品牌ZARA應該算是其中之一。
ZARA以“快速反應”著稱于服裝業界,其最成功的地方在于:“高速度、小批量、多款式”構成ZARA與眾不同的生產方式。它可以將由設計到銷售所需的前導時間大幅縮減,從流行趨勢的識別到將迎合流行趨勢的新款擺到店內,ZARA只需兩周的時間,而傳統生產方式下這個周期要長達到4~12個月,保證了第一時間為顧客帶來時尚的新款服裝。
在如此短的前導時間內完成“小批量、多款式”的服裝生產,對大多數企業而言幾乎是“天方夜潭”,但ZARA卻做到了。這其中,以信息和通訊技術為核心的IT系統則是ZARA獨特的商業模式得以實現的關鍵。
經濟學家郎咸平曾指出:“2000年后成功的企業,成功不是靠創新,而是靠快速反應。”其中不難看出,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將成為衡量現代化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快速反應”不僅對于以“時效性”著稱的服裝業有效,對其上游產業———縫制機械行業同樣如此。
近兩年行業也加大了信息化建設的力度,中縫協針對行業特點積極開展信息化推進工作,2005年9月組織開展了“行業骨干企業信息化實施情況”調查工作,對有代表性的40家行業骨干企業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超過60%的企業建立信息化實施機構,企業信息化資金投入快速增長。今年3月,中縫協還編制了《關于推動企業信息化建設指導意見和建議》,為行業下一階段推進信息化工作、全面提升行業信息化整體工作水平指明了方向。
在年初舉行的中國縫制機械協會七屆五次理事擴大會議上,中縫協理事長田民裕指出,2006年作為“十一五”的開局之年,根據中央“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部署,中縫協將今年行業發展的主題定為“企業信息化推進年”。
雖然企業信息化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但信息化正成為一種趨勢已被越來越多的企業認可,并取得了碩果。今年,杰克集團便從眾多預選單位中脫穎而出,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評為“全國輕工業企業信息化先進單位”,成為行業信息化建設的一個突出代表。
12月7日,2006縫制機械行業信息化研討會在上海舉行,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已經穩步展開。
“臺州制造”公共品牌形成
不聚不成勢。產業集聚是縫紉機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將會有更多的類似“臺州制造”這樣的“公共品牌”出現。
典型事件:
2006年7月28日,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縫制機械協會聯合授予臺州“中國縫制設備制造之都”的稱號,成為全國惟一一個擁有這一稱號的城市。
2006年年初,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兵分三組分別赴浙江、天津和河北等地,對縫制機械企業集中地區進行調研。
從調研的情況來看,產業集群的優勢在縫制機械行業有非常明顯的體現。寧波地區的零部件產業、麗水地區的電機產業、縉云的家用機產業、東陽的針板產業、河北一帶的零部件產業……這些地區的產業,在市場的自然集聚下,產業鏈已經趨于完善,在骨干企業的帶動下當地都催生出一大批企業,均有幾項產品占據著全國的大部分市場份額。
然而,這些地區的企業還大多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態,在品牌建設方面企業仍局限于擴大企業個體品牌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企業之間沒有形成有效的聯合來共同打造各個地區的公共品牌。
“公共品牌”就是把某一個產業集群地這一整體作為一個大的品牌來經營,其如同鮮明的旗幟彰顯著企業和地區的經濟與文化特色。較之具體企業的單一品牌更有利于培養市場偏好,更有利于企業和區域競爭力的增長。
產業集群的形成和升級一般要經歷眾多企業的自然集聚、配套產業鏈條的形成、地區“公共品牌”和一批地區內優勢品牌的形成等階段。目前,縫制機械行業大多數還處在形成產業鏈這一發展階段,而以一個或一批優勢企業為代表的區域“公共品牌”的形成才是產業集群地發展的高級階段。
在打造行業“公共品牌”的征程中,浙江臺州走在了最前面。7月28日,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縫制機械協會聯合授予臺州“中國縫制設備制造之都”的稱號,成為全國惟一一個擁有這一稱號的城市。
如今,縫制機械行業已是臺州五大主導產業之一,涌現了飛躍、中捷、寶石、杰克、通宇、求精、大洋、順發、中森、匯寶、飛亞等一批縫機品牌企業。從中縫協信息部的統計來看,2005年臺州市共有縫制設備及零配件生產企業1000多家,縫紉機產量、產值、出口創匯分別占全行業的32%、27%和21%,產品銷售遍布歐洲、美洲、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