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需市場嚴重過剩服裝品牌競爭加劇
從經濟發展的周期看,目前我國經濟總體上仍處于較快增長期,運行在過剩經濟、消費需求不足的大環境中,但同時又有局部的過熱甚至某些較為嚴重的投機行為。而服裝行業從整體看,發展迅猛,但是內需不足,產能嚴重過剩。
走高端路線的中國服裝品牌
近幾年白領、"例外"等國內品牌,在價格上每年按照一定的百分比在不斷上升。從整個行業中來看,中國的服裝品牌因為市場消費結構的改變,形成新的兩大不同陣營。第一大陣營就是走高端路線的服裝品牌,定價高,銷量好,特別是從2001~2006年這部分品牌獲得了巨大成功。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中國的財富集中在0.4%人手中,這部分人消費能力非常強,他們對奢侈品和高檔品牌的消費能力在不斷增長。
財富的過分集中也造成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中端品牌在市場中的生存變得越來越艱難。消費者需求的把握,價格的定位,渠道的拓展,市場規模化經營都變得極為重要,同時消費者需求變得越來越捉摸不定。在一個沒有形成中產階級的國家,通過尋找符合品牌目標的群體,去培養群體對品牌的認知程度,成為品牌的忠實顧客,這個過程是非常艱難的。很多品牌在選擇定位和顧客群體的時候,自然非常茫然。
再看中國的百貨公司,高端的百貨公司很容易給自己一個清晰的定位,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著名的奢侈品牌,GU CCI、阿瑪尼、路易威登、PRADA在里面云集。消費群體決定市場存在價值,定位中檔的商場它們在鎖定市場、消費者,確定促銷價格時的不斷浮動可以感覺到它們的彷徨。中檔商場在調整定位時,都會面臨來自高端商場或者低端商場的競爭。
所以根據中國消費群體財富集中的實際情況,我建議做高端品牌的企業把目光鎖定到頂層消費群體。通過與國外品牌的合作、學習,發展成為中國頂層消費群體喜愛的品牌,國內已經有企業獲得了成功,我相信它們選擇的方向是正確的。隨著財富集中的0.4%人群的擴大,他們業績的增長也會獲得空前成功。那些定位中高檔的品牌,應該在經營上思考用什么方法打動消費者?消費者需要的是什么?在他們的收入里,產品定價應該和他們的收入、喜好、需求配套。我認為這些品牌應該靈活機動的調整定位,把握市場需求,以靈活來應對不確定的顧客群體。
競爭激烈的休閑裝市場
上世紀80~90年代迅速崛起的休閑裝品牌經過這幾年激烈的競爭,市場需求出現疲軟,產能超過實際需求能力。一部分老的休閑品牌開始衰退,逐漸被國內的優秀品牌如美特斯·邦威、以純等替代。但是市場的增長畢竟是有限的,即使很多經營不善的品牌讓出了市場的空白點,就休閑裝市場而言,新的空白點依舊不多,休閑裝企業在制訂未來幾年發展過程中,必須考慮生產與市場是否配套。過分強調市場占有率,忽視需求因素,我相信企業的利潤和庫存會受到顯著影響。
高速發展的運動裝市場
從阿迪達斯、耐克、彪馬、李寧、安踏再到喬丹、361、特步,運動裝市場這幾年的發展,很快也會進入到產能過剩的時代。一個產業競爭激烈到一定程度,產能和需求開始不匹配,這個產業就開始進入優勝劣汰的環節。有實力被認同的品牌會生存下來;沒實力不被認同的品牌會消失。在運動裝市場中,國內品牌主要集中在二線以下城市,國際品牌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隨著耐克、阿迪達斯調整市場戰略,關注二、三線市場,我相信運動裝市場的血拼在2008年會達到高潮。那些有遠見、有能力,同時做好了準備的企業,將會是最后的贏家。
發展中的童裝市場童裝企業連續幾年不景氣,是有目共睹的,擁有幾億兒童人口的中國,消費能力和生產能力卻不匹配。龐大的消費人群無法拉動市場消費趨勢的增長,子女高額的教育成本給父母有限的收入帶來了沉重的壓力,父母用在孩子身上的耐用消費品如服裝的支出不斷縮減。在沒有建立起龐大的社會教育體系前,我認為童裝企業還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多元化競爭的女裝市場
中國的女裝品牌,已經逐步形成了由高端到低端的市場格局,風格也變得百花齊放。產品的設計能力和品牌的經營水平正在向國際水平靠近,但是中國的女裝尚未形成一個領導型的品牌,主要是因為消費者需求多元化的同時購買力卻沒有快速增長。當需求和購買力不成正比的時候,產品設計要多款少量,這樣會給企業的成長和多元化帶來沉重壓力。所以說中國的女裝企業要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中抓住機會尋找新的亮點,把握住市場需求。
內需增長緩慢,對零售行業將會帶來巨大的壓力,必然對企業經營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我們的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更加關注品牌,關注管理,降低經營成本,提高市場的應變能力,以期在大的經濟環境改變的時候抓住市場,尋找到新的增長亮點和增長機會。過去的成功并不代表今天還能成功,在千變萬化的市場中企業只要有清晰的目標、長遠的戰略規劃,才能找到成長的亮點和機會。品牌和產業的崛起,一定和國內的經濟環境息息相關。選擇做一個產業或市場,如果看不到未來市場的發展,就不會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