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平穩增長 背后卻暗流洶涌
“中歐、中美紡織品協議即將于今年和明年底到期,如政府不采取管理措施,2005年初出口激增、價格暴跌的局面很可能將重演。”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會長王沈陽日前對記者表示。
出口平穩增長背后暗流洶涌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統計中心的數據表明,2006年1至9月,我國紡織品和服裝進出口總值為1212.34億美元,與上年同比增長21.85%,與去年同期增幅基本相當。從出口市場地區結構來看,受歐美紡織品設限及配額成本過高等因素影響,雖然我國對歐美出口仍有增長,但增幅急劇下滑。1至9月份對歐盟和美國出口僅分別增長了9.32%和9.88%,較上年同期增幅分別回落50.65個百分點和55.73個百分點,歐美市場在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也由去年同期的34.09%下滑至26.59%。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黎友煥博士告訴記者,基于2007年國內外紡織品貿易形勢判斷,由于從中國采購紡織品面臨的“特保”風險提高,中國企業的長期訂單必將受到重大影響。很多美歐廠家的訂單可能轉移,而同具成本優勢的國家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則將成為最理想的目的地。
由于歐美設限,亞洲周邊國家得益于定單轉移,已顯示出較強的競爭力。據記者了解,2004年中國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為0.76美元/小時(尚未考慮匯率上漲因素),而同期印度為0.67美元/小時,孟加拉為0.28美元/小時,印尼為0.55美元/小時,巴基斯坦為0.37美元/小時,斯里蘭卡為0.46美元/小時,越南為0.28美元/小時,與中國相比,這些國家均有較大的競爭優勢。
“中國長期以來靠勞動力的“量”積累起來的低成本優勢面臨逐漸喪失的危險”,黎友煥表示。
對于今年下半年形勢,企業則紛紛表示擔憂。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會長王沈陽對記者表示,由于中歐協議即將于今年年底到期,如果相關政策屆時不能明朗,則今年下半年我國對歐貿易很可能會因企業等待觀望、推遲出貨等受到相應影響。展望中歐、中美協議到期后的出口形勢,如政府不采取管理措施,2005年初出口激增、價格暴跌的局面很可能將重演。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辦公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對今明兩年形勢的判斷,該協會副會長孫瑞哲的觀點是:隨著2007年底中歐紡織品協議到期及2008年底中美紡織品協議陸續到期,一些有礙于中國紡織品出口的因素將浮出水面。歐美將有可能在今明年后利用反傾銷、反補貼措施等手段對中國紡織品實施限制,一旦此舉奏效,中國紡織品將在歐美市場面臨重創。
而黎友煥則認為,目前企業界已經就今明兩年形勢給予極大的關注,由于投資、訂單和生產都有預先性,現在的很多紡織品企業對未來的不明確動態皆感覺到緊迫和無奈。我國有關部門包括商務部也已經開始在討論應對可能出現的情況,可以預見的是,我國政府不會再被動地處理這樣的問題,而是盡量主動地作好應對措施。歐美在2005年與我們有協議,也做出期滿后放開市場的承諾,但我們也可以預見,歐美要明顯違反協議的承諾也不可能,但要完全放開市場讓我們的產品長驅直入可能性更不大。歐美將會采取其它的措施限制我產品的大批量進入。因此,中歐、中美未來的紡織品貿易動向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間的博弈結果。因此,中歐、中美的紡織品貿易將在摩擦中繼續發展。
貿易摩擦有增多趨勢
上述專家的判斷并非危言聳聽,隨著我國部分非設限產品出口數量的大幅增長,繼2005年遭遇“特保”后,2006年我國紡織品出口又被反傾銷所困擾。3月,歐盟醞釀對我國8類紡織品進行反傾銷調查;5月,印度初裁我國的綢緞產品存在傾銷;6月,美國對我國聚酯短纖維啟動涉案金額近億美元的反傾銷調查。近期歐盟業界還向歐委會申請對我國出口的亞麻布發起反傾銷調查。近期美國政府承諾針對越南紡織品自行啟動反傾銷程序,以圖給中國樹立同樣的先例。
歐盟議會近日通過決議,全面禁止PFOS在商品中的使用,而在我國,目前這種化合物被廣泛應用于紡織品、地毯、皮鞋、造紙、包裝、印染、洗滌、化妝品、農藥、消防劑及液壓油等制造領域。“這將成為我國紡織品出口的又一道技術壁壘,這也表明我國紡織品正面對日益保守化的國際市場環境”,黎友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