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民企成為河北紡織 服裝業“主力軍”
近日,河北省工經聯舉行發布會,公布了去年河北省行業的運行情況,在普遍保持較快增長態勢的情況下,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國內外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成為去年各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民企成為紡織、服裝業“主力軍”
據介紹,去年受出口配額、出口退稅率下調及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我省紡織品出口一般貿易比重上升,出口逐漸向高附加值發展;對歐美等紡織品設限國家直接出口下降,對周邊國家和地區出口上升。1-11月全省紡織行業出口交貨值79.6億元,同比增長9.87%。總體上看來,河北省紡織行業非國有經濟成分發展速度和經濟效益狀況普遍好于國有企業。私營企業成為拉動全省紡織業出口增長的主力軍,出口份額占1/3強,國有企業同比下降6-7%。
2006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外匯政策的調整,人民幣升值速度明顯加快。目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升至7.8:1,與匯改前相比累計升值幅度達5.79%,加之自2006年9月起我國實行紡織品出口退稅率由13%降至11%的外貿政策,使以外貿出口為主的紡織企業倍感壓力增大。由于我省紡織企業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較高,且產品大多附加值較低,企業的市場議價能力較差,大部分客戶不愿或拒絕承擔由于人民幣升值和出口退稅率下降帶來的高成本。受其影響,河北省紡織企業出口產品利潤更加微薄,訂單減少,出口型企業經營風險加大。一些企業轉而加大內銷比例,使國內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河北省服裝行業協會相關人士介紹,由于國家對人民幣匯率政策進行了調整;棉花、石油、煤炭價格上揚;土地成本上漲;勞動力成本增加;所有這些生產要素成本的增加,對于以貼牌生產為主、本身附加價值比較低的服裝產業形成了非常大的壓力,企業虧損面有所擴大。皮革、毛皮、羽絨及其制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790705.5萬元,同比增長15.25%;銷售產值2432378萬元,同比增長22.32%;出口交貨值完成337122.3萬元,同比下降13.68%;新產品產值5314.2萬元,同比增長6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