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石獅服裝業通過對臺合作名揚海內外
誰能料到,改革開放之初,臺灣及港澳的眾多鄉親捎來款式新穎的“奇裝異服”和花花綠綠的布料,竟是石獅今日成為中國服裝城的誘因。又有誰能料到,通過與臺灣業者的長期合作,石獅服裝如今已名揚海內外。
紡服行業實現互補
近日,臺資企業石獅鵬程實業占地100多畝的新廠房正式建成并投入生產,投入600多萬美元研發的PU成膜復合仿皮革面料也獲得成功。近年來該公司開發的水洗皮防靜電、超級防水、防電磁波等特殊工藝高檔面料,填補了全國服裝面料行業中納米技術的空白。這是臺灣與石獅紡織面料業界合作實現互補結出的碩果之一。
經濟全球化之后,以紡織服裝為支柱產業的石獅迫切需要增添產業和產品的競爭力,臺灣的紡織服裝業界則需盡快“走出島內、尋找出路”。臺灣制衣工業公會的前理事長徐榮華和臺灣針織工業公會前理事長陳鐵漢,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多次率臺灣同業來石獅及閩南地區考察交流。徐榮華認為,臺灣的設計和一些品牌若與石獅及大陸的制造技術優勢互補,定能產生出很強的市場競爭力。陳鐵漢也表示:未來服裝的較量主要表現在面料上,臺灣的面料研發技術、生產工藝和設備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雙方加強合作,絕對具有國際競爭力。
面料研發合作出彩
據統計,在石獅投資的臺資項目數達到242個,累計投資近23個億元人民幣,其中紡織服裝項目占絕大多數。僅2006年一年,就有6項臺灣科研項目落戶石獅。
在上屆“海博會”上,石獅蓋奇公司展示的大豆蛋白纖維新型環保面料頗受與會客商關注。這項技術是石獅染整技術中心從臺灣某紡織研究所引進的。同年,臺灣的PV涂層和印染技術項目還在石獅皇寶染織公司“嫁接”成功,引進臺灣精工、瑞比染整設備企業的大型成套染色機、定型機和搖粒設備的兩家臺資染整企業,目前已安裝完畢并投入使用。石獅成峰染織公司去年引進臺灣的電腦控制技術和化驗室設備,投產后生產能力大增,產品訂單明顯增加。在石獅多年的臺資企業鵬程集團,更是將臺灣成套設備及工藝與石獅豐富的資源和產業基礎成功對接,目前產品供不應求。
觀念融合創新品牌
2002年,臺灣制衣公會與石獅同業公會合作,在石獅建立了服裝品牌與設計資訊中心。幾位臺灣服裝設計師常駐石獅,雙方合作分析整理國內外服裝及面料流行趨勢,并與石獅骨干服裝企業進行深入的項目合作,使石獅服裝在服裝服飾理念和款式設計上都大大得到提升。目前,該中心的多位設計師還在石獅蓋奇等服裝企業擔任主力設計師。
石獅與臺灣服裝界在服裝理念和設計思想上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石獅本土品牌的發展。石獅已逐漸發展成為紡織服裝研發和設計師的搖籃。
2006年,石獅在歐洲發達國家設立窗口的卡賓服裝非常叫賣。愛登堡的首席設計師曾鳳飛,在休閑裝的設計中融入“中山裝”、“西北衫”等“中國元素”。石獅品牌服裝開始脫離了西式、韓派以及我國港澳臺等服裝款式的影響,將“中華民族”自己的風格特色融入石獅生產的服裝之上。
構建平臺共拓市場
近日,石獅龍整進出口公司的5個集裝箱又發往了中東市場。這是一家臺商經營的外貿公司,在石獅充分利用市場和紡織服裝資源專做國外市場生意。近年來該公司發展很快,2006年獲得了泉州市“外貿出口顯著貢獻”獎。而龍整公司僅是眾多石獅臺商中的一家,目前已有5000多位臺商在石獅經商和辦廠。不少臺商將石獅“炒熱”了的市場作為通往國際市場的橋梁和平臺。(吳金森)
相關新聞
石獅經驗值得倡導
眾所周知,就產業關系而言,閩臺之間互補性強。但如何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石獅在服裝行業開展對臺合作的經驗,值得倡導。
一是因地制宜,用好資源。我省各地在開展對臺交流與合作中可利用的資源極為豐富,但關鍵是能否充分利用?石獅原是個批發各地服裝的集散地,原來以家庭作坊式為主,檔次不高,“優勢”不是很明顯;即便如此,石獅人仍把“集散地”這一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先從對臺商貿入手,引進設備、人才、技術,繼而引進臺資辦企業,使得集散地變成了生產基地。
二是優勢互補,做強做大。石獅服裝行業經過多年的積累發展,需要提升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而臺灣的紡織服裝業經過快速發展之后,急需“走出島內、尋找出路”。這是一個需要合作的機會。石獅人抓住這一契機,積極主動地承接臺灣服裝業的“外移”:一方面,大量引進臺灣業界的先進設備與技術,提高產品品質;另一方面,積極營造投資環境,吸引臺資企業落戶,共同打造“中國服裝城”。
三是以點帶面,擴大合作。石獅在服裝行業開展對臺合作的過程中,吸引了眾多臺商前來尋找商機。石獅市因勢利導,不斷擴大對臺交流與合作的領域。比如,利用港口優勢,發展對臺水產品貿易,也使得石獅成為對臺水產品交易集散地;比如,利用周邊山地優勢,開展對臺農業合作……近日,石獅還因應臺商的要求,規劃800畝設立臺商投資園區。多方面的對臺合作,使石獅日益成為臺商投資興業的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