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貿商城:一個跨國采購的新坐標
這個坐標與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上海紡織服裝業,以及時尚產業的蓬勃發展有相當的契合度
隨著展覽中心豐富的供應商資源,以及獨特的買家服務,上海世貿商城已成為著名國際跨國采購公司爭搶入駐的商城。目前,云集了400多家紡織面輔料、服裝廠商,眾多行業組織、信息咨詢公司與商業服務等機構的上海世貿商城,已成為了在全國各地紛紛搭建的跨采交易平臺中的佼佼者。
“買家才是真正的上帝”
然而在2003年,世貿商城還在虧損700萬美元的泥潭中掙扎,很多知名服裝企業也在失望中離開。
2003年11月1日,此前曾是英國B&Q國際部亞洲總監兼百安居(中國)公司總裁的田浩走馬上任,擔任世貿商城的總經理。
“給你一個現成的企業,能去把它做起來、做好,這是我追求的價值。”田浩稱其在百安居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創業過程,并實現中國建材零售業No.1的目標后,他準備重新做一名有價值的企業家。
于是,他選擇了世貿商城。
然而,世貿商城到底要做什么?
當時世貿商城的定位是為中國的企業提供一個平臺,但這個平臺沒有發揮出它應有的價值。
田浩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帶領他的團隊,深入認真地進行市場調研、仔細分析,最終將眼光鎖定在紡織服裝出口領域。因為長三角是我國最大的紡織服裝出口基地,同時紡織服裝的展示空間要求比較小,所以他選擇了紡織服裝商家為主業的市場定位。
世貿商城的客戶積累開始了。
問題接踵而至:誰是真正的顧客?
“租戶不是我們真正的上帝,真正的上帝是買家。滿足買家就是贏得租戶。” 田浩說,他們的工作就是讓這些買家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少的時間完成采購。
于是,為服務好那些帶有明確采購意向的全球買家,在田浩的帶領下,世貿商城漂亮地完成了“展前配對”、“精確分類”和“一對一”直接洽談等一系列專業運作,過程干凈利落。
而幾年下來,世貿商城的影響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入駐的跨國采購公司也呈現出五大特點。
一是服裝服飾企業多。聚集在世貿商城的“跨采”紡織服裝服飾企業相對集中,有19家,占其總量的63%(其中服裝服飾12家,面料、輔料4家,其它紡織品3家)。
二是百貨業年度采購額大。百貨業跨國采購公司有5家,雖然企業總量上不如服裝服飾業,但年度采購額占總量的92.9%。
三是產品時尚。家居五金、家具、禮品、戶外用品、建材等跨國采購企業共8家,這些企業雖然不多,但選擇的品種時尚且具有時代感,對國際潮流品牌的互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是國家和地區分布廣。在32家跨國采購公司中來自1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有以沃爾瑪全球采購中心上海分部為代表的7家美國企業,以德斯高(TESCO)有限公司為代表的7家英國企業,以CSP株式會社為代表的5家日本,另外中國4家、德國3家、香港2家、法國1家(家樂福全球采購亞洲總部)、意大利1家、西班牙1家、斯洛文尼亞1家。
五是輻射面廣。由于虹橋地區特殊的地域優勢,使跨國公司具備了極強的輻射功能,有10%的企業,其客戶群100%來自長三角,有27%的企業90%的客戶群是在長三角,客戶群50%以上在長三角的企業占總量70%。
“世貿商城已經插上了雙翅。”田浩說,在他看來,這對翅膀由買家資源和供應商資源組成。
但是讓田浩最為看重的是,他調整組建了一支由各路精英加盟的管理團隊,“這個團隊有著統一的標簽,那就是價值取向是相同的。”田浩說。
一個跨國采購的新坐標
其實,世貿商城每年都要舉辦多場紡織服裝類的展會及交易會。但是田浩對去年秋天成功舉辦的中國紡織服裝跨國采購交易會滿意有加。
2006年9月19-21日,由中國服裝協會、上海世貿商城聯合主辦的為期3天的“2006中國服裝跨國采購交易會”在上海世貿商城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