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巨額貿易順差 卻在品牌戰略中迷失
前段時間,美國《商業周刊》公布了2006年度全球最佳品牌百強排行榜。在百強品牌中,共有51家美國企業,9家德國企業,8家法國企業,8家日本企業,6家英國企業,5家瑞士企業,4家意大利企業,3家韓國企業,2家荷蘭企業,芬蘭、西班牙、百慕大和瑞典企業各1家,中國企業沒有一家入選。《商業周刊》作為較有權威的雜志,其排榜結果是能說明一些問題的。也就是說,在世界品牌競爭的背景下,中國企業仍處在迷失狀態之中。
現代經濟的競爭已經從產品競爭的時代轉入了品牌競爭的時代。據聯合國工業計劃署最新統計,世界著名品牌占全球品牌不到3%,產品卻占了全球市場的40%以上,銷售額更占據了全球銷售額的50%左右,個別行業(如計算機軟件業)則超過了90%。我們看到,近年來我國出現的巨額貿易順差,是用萬噸巨輪運出了若干中國制造的玩具、紡織品等等,換回了一個windows軟件。這個比喻也許有些夸張,但它的確反映出如今國際貿易中品牌的重要性。
雖然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在世界排名第三位,但我國品牌產品在對外貿易中所占份額極其有限,初級制造品和初級產品在出口產品中仍占相當大的比重。我國各類進出口企業中擁有自有商標的還不到20%,全國自有品牌出口額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不足10%。從我國出口商品的貿易方式上看,加工貿易占50%以上,一般貿易中也有一半以上為定牌生產。
我國是服裝出口大國,但50%以上服裝出口為來料加工,30%由進口國提供商標、款式、紙樣,進行的是復樣加工,自己品牌的服裝僅占10%左右。薄熙來部長曾經在一個論壇上列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我們需要出口8億件襯衣,才能換回一架空客A330飛機。
就鞋業而言,我國每年產量高達70億雙,占世界第一,占全球鞋業類生產總量的50%以上,但我們制造的鞋子大多是在做“貼牌”生產。我國雖然是制造大國,但卻是品牌小國,在價格、檔次、營銷及研發能力上都不具有與國際品牌競爭的優勢。這與我國貿易大國、出口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成為我國經濟貿易增長的“軟肋”。
從國家宏觀層面上來說,目前我國市場經濟環境總體上存在諸多對培育和發展“中國品牌”不利的因素,其中最棘手的是重部門輕綜合,缺乏從全局角度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部門之間各自為政,難以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工作上還沒有形成“全國一盤棋”。主要表現在:一是各專業部門雖然有自己的工作計劃,但國家層面尚未形成統一的品牌建設規劃,工作上缺乏戰略的、宏觀的指導;二是各部門未能協調動作,各種政府資源和社會資源難以整合、有效利用;三是政出多門,評價標準和扶持政策不統一,甚至部門之間扯皮打架,為擴大本部門影響而出現某些不規范競爭,給品牌建設工作帶來一定負面影響,比如,重評比輕培育,難以營造良好的品牌成長環境。
在品牌建設過程中,政府、企業和社會中介組織應找準自己的定位,做到不缺位、不錯位。品牌創建的主體是企業,品牌評價應由中介組織按市場經濟規律來開展,政府在品牌建設工作中的基本定位應該是創造良好的品牌成長外部環境。但當前有關部門的實際做法多是熱衷于評品牌,把評比作為品牌建設的主要工作來抓,忽視培育工作,造成了本該由政府做的事沒有做好。一些中介機構也在不時推出最具影響力(或最具人氣等稱號)的企業品牌排行榜。有的省份在評定“省名牌產品”的同時,該省的質量管理協會又要評定“省標志性產品”。還有些部門今年確定這幾個行業評名牌,明年確定另幾個行業評名牌,甚至出現了類似于“品牌實驗室”等機構招搖撞騙,嚴重地破壞了人們對品牌的認知。
總之,中國名牌建設必須從國家宏觀高度來抓,更多地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培育企業的品牌意識,從自身做起,加大產品的技術含量,樹立起真正的名牌名企,推動中國品牌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