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裝業:盡快建立生態紡織品檢測預警體系
- 近日,通過市科委驗收的軟科學研究課題《生態紡織品檢測及預警體系的建立》,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構建北京生態紡織品檢測及預警體系的思路。
報告認為,北京服裝業是北京向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發展進程中重點建設的產業之一。隨著《促進北京時裝產業發展,建設“時裝之都”規劃綱要》的逐步實施,北京服裝產業在研發設計、生產、商貿等環節建設中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以服裝加工生產為核心,形成了涵蓋從紡織、針織、印染、成衣加工、輔料生產、市場營銷等各個領域的產業鏈,并呈現出集群化發展的趨勢,發展勢頭良好。2005年,北京服裝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157.99億元,同比增長30.79%,企業規模和市場占有率均有所擴大和提高;紡織品服裝出口額24.47億美元,在全國省市排名第十位,同比增長32.65%。出口地以歐、日、美為主。
北京現有紡織服裝檢測機構除國家全額撥款的法檢機構外,多數人才匱乏,硬件條件落后,缺乏研發能力,且測試結果一般不被國外買家認可。檢測機構人員學歷結構以大、中專學歷為主,特別是在原有的政府檢測機構內該比例最高達90%,相反具有碩士以上學歷人員的比例不到5%;具有高級技術職稱人員比例也相對較低,在5-30%之間,并且該比例相對較高機構中人員年齡老化嚴重。多數檢測機構尚不具備開展生態紡織品檢測必需的儀器設備條件,即使是已開展生態項目檢測的機構,也多是以分包或合作形式委托其他機構完成,面對日益嚴重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束手無策。
目前,北京的紡織服裝檢測機構雖經幾十年的建設擁有一定的基礎,但總體狀況欠佳,發展后勁不足,難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因此應對北京服裝紡織檢測機構進行重組,以期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重置成本,提高整體檢測能力和監管水平。
建立預警體系,有利于奪回我國作為世界紡織服裝大國在生態紡織品技術領域的話語權。然而為了真正保護紡織服裝生產的行業安全和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我們還必須將工作重心前移,從監控生產加工過程和終端產品的質量,前移到生產的準入監控,建立嚴格的化學品準入制度,對紡織服裝用化學品商品全成分進行分析建檔,形成信息完整的化學品數據庫,從源頭上把關,確保紡織服裝產品的安全,與歐盟即將實施的REACH規則接軌。并通過不同的資源整合模式,優化現有資源,建設集研發、檢測和信息服務多功能于一體的高水平生態紡織服裝檢測機構,為建設紡織服裝強國提供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