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模式”承載產業轉移 沿海服裝產業西進驟然升溫
歲末年初,安徽紡織服裝業驟然升溫,浙江太子龍、福建利郎、上海絲綢公司……來自全國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的客商,一撥又一撥走馬燈式地對安徽服裝市場與加工企業進行實地考察,而在此背后蘊藏的,正是沿海地區服裝產業轉移的洶涌大潮。
“騰籠換鳥”源自《寧波共識》
早在2006年初,有關人士就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寧波、溫州等市甚至包括浙江全省,都在進行“騰籠換鳥”,鼓勵中小服裝企業外遷,加快產業升級步伐,安徽正在迎來東部地區服裝產業轉移的難得機遇。
10月23日,第十屆寧波國際服裝節期間,浙江、山東、江蘇、安徽、陜西五省和深圳、杭州、溫州、寧波市的服裝協(商)會負責人相聚寧波,圍繞紡織服裝產業轉移,共議建立服裝產業區域合作與協同服務機制,并達成《寧波共識》。與此同時,中國服裝協會就即將來臨的2007年紡織服裝產業轉移問題,分別給各地行業協會提前部署前期工作。
11月10日至12日,中國服裝協會區域合作領導小組攜中國服裝協會產業經濟研究所,浙江省、江蘇省、杭州市、寧波市、溫州市、深圳市紡織服裝行業協會,紡織服裝企業代表一行40人,在安徽省的合肥、蕪湖進行為期三天的實地考察,此時距達成《寧波共識》,僅僅只有20天。考察期間,合肥市瑤海區政府分別與溫州市服裝商會、寧波市服裝商會簽訂了入駐中國合肥服裝創新產業基地協議,安徽省服裝商會分別與浙江省服裝行業協會、江蘇省服裝行業協會簽訂了關于加強省際服裝產業區域合作與協同發展戰略協議。業內人士稱,此次考察活動,為東部服裝產業向安徽省大規模轉移吹響了前奏。
“一市兩園”捕獲發展先機
實際上,中部各省服裝業的目光,都盯著此次機遇難得的產業大轉移,但安徽能夠捕獲發展先機,重要一點就在于安徽實施的“一市兩園”戰略,此舉被中國服裝協會稱為“迎接產業轉移的安徽模式”,也越來越為沿海服裝業客商所關注。“一市”即先建市場,后建工廠,以市場繁榮帶動產業發展。3年前,安徽尚沒有一家正規的服裝批發市場。但從2004年以后,僅省會合肥1000余米的站前路上,就先后涌現出白馬服裝城、安徽大市場服裝鞋類品牌廣場、中綠服飾廣場、光大國際服裝城、安徽四季青女裝批發市場等7家專業服裝批發市場。2006年6月,中國商業聯合會市場專業委員會正式把站前路命名為“安徽服飾第一街”,形成了相當的市場集聚優勢和區域性輻射影響力,吸引了一批國內服裝品牌企業前來設立一級經銷機構。據安徽省服裝商會預計,就現在合肥服裝市場的發展情況而言,到2007年10月,合肥站前路服裝市場經營面積將達到40萬平方米,鋪面5000個,提供就業崗位近2萬個,一線營銷人員近萬人,年銷售額將達幾十億元。“兩園”是合肥服裝創新產業基地和安徽三元服裝產業園。在市場日漸紅火的同時,安徽省各地開始把目光瞄準了服裝加工的產業集聚。作為全省首個紡織服裝基地的中國·合肥創新服裝產業基地,2006年3月在合肥瑤海工業區奠基,規劃建設服裝制造、檢測、銷售、培訓和研發中心,目前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正在緊張進行之中,首批15家服裝企業已簽約入園。而在沿江的蕪湖、馬鞍山、銅陵等地,各具規模的紡織服裝工業園也相繼進入規劃和正式運作階段。
在全省各地的產業園中,有“安徽服裝第一鎮”之稱的繁昌縣孫村輕紡服裝工業園,尤其引人關注。在這個僅有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經集中服裝及其配套企業120余家,形成了一條以服裝加工生產為核心的紡織產業鏈,涉及漂染、水洗、印花、繡花、包裝、物流等領域,為當地農民提供了近2萬個就業崗位,預計今年企業產值9.5億元,出口交貨值8.5億元。浙江客商岑國慶看到了孫村產業集聚帶來的商機,投資1400萬元辦起了一家染整企業,專門提供配套服務。
可見,沿海地區紡織服裝業客商青睞安徽,不僅是因為安徽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豐富的原材料和勞動力資源以及堅實的產業基礎,更因為安徽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環境正在發生巨變。
強化“三招”緩解轉移之需
但從另一方面看,真正有效地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安徽紡織服裝業還需要進一步強化自身。資源整合、加強勞動力包括管理人員的培訓、增強創品牌的意識和能力,是亟待解決的三大問題。
據介紹,目前安徽服裝企業數量雖多,但真正有一定競爭力的企業并不多,全省規模以上服裝生產企業只有200家左右,在全國服裝行業百強中,僅有一家企業上榜。目前,安徽服裝產業發展定位主要以生產加工為主,但企業規模過小,經常出現大訂單吃不下來、小訂單又不愿做的情況,許多企業的生產經營難以正常進行。此外,目前的產業轉移,常伴隨著并購重組的形式,企業規模過小,難以引起沿海大企業的關注。因此,整合全省紡織服裝業的企業資源和產業資源,已刻不容緩。“要盡快建立服裝業的培訓基地”,這是錢明明向省服裝商會提出的建議。這位已經在服裝業打拼了8年的私企老板認為,目前安徽服裝產業的素質和應變能力都在快速提升,但熟練的產業工人開始供不應求,有經驗的管理人員更是難尋。要迎接產業轉移,必須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加大人員培訓的力度。
盡管10年前安徽紡織服裝業曾居全國前10位,但截至目前,在全國品牌市場已經迅速膨脹的情況下,安徽仍未能打造出一個著名品牌。缺少品牌,使得安徽巨大的加工能力只能停留在為他人貼牌生產,巨大的利潤流入了別人的口袋。有識之士強調,必須在迎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開始打造自己的品牌產品,否則將難以真正讓服裝產業成為安徽的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