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紡織工業規章制度需要改革
印度政府僅僅取消現成服裝應繳納的紡織委員會稅對紡織服裝工業的幫助很有限,只有結束那些非理性的復雜的陳舊法律、指導方針和機構才是當務之急,才能夠管理好價值460億美元的紡織服裝工業。
紡織委員會成立于1963年,任務是檢驗和證明紡織和服裝出口價值,但他們在15年前就不再從事這項工作了,現在的工作是為紡織服裝企業提供咨詢服務,管理織物檢驗實驗室,和市場研究工作等。
紡織委員會稅最初征收的比例是,在所有印度生產的紗、面料、制成品、家用紡織品、服裝和紡織機器價值基礎之上征收0.025%,但后來提高到0.05%。
2005-06年,紡織委員會稅對印度統一基金的貢獻為5.3億盧比,今年將達到達到6億盧比。
紡織委員會官員以前習慣于根據棉花管理命令評估供需形勢之后以權威身份制定農產品的出口規范。但今年的棉花產量估計達到2700萬包(170 公斤/包),三年前的產量是1770萬包,棉花出口貨源加大,已經沒有必要執行棉花管理命令。
當前,紡織委員會辦公室已經將其活動限制在擴大出口和為產業提供便利服務方面,以履行其強化管理纖維成分和比例的功能,但這些工作可以得到印度標準局和海關的很好監督。
委員會現在下設棉花分會(Texprocil)、化纖分會(SRTEPC)、毛織品分會(IWEPC)、絲綢分會(ISEPC)、動力織機分會(PDEXCIL)、手工織機分會(HEPC)、以及服裝分會(AEPC)。
過去,這些委員會中的大部分在管理配額。但紡織服裝對美國、歐盟和加拿大的出口配額已經廢除,因此,這些委員會可以合并起來,以減少他們的任務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