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制造”要瞄準國際中高端市場——訪省政協委員、飛躍集團董事長邱繼寶
“如果還滿足于賣得掉就行,不搞創新,就是死路一條。”談起自主創新,邱繼寶仿佛有著火樣的激情。
多年前,邱繼寶就把“創新無價”作為飛躍集團的座右銘,每年在銷售收入中提取3%以上的比例作為研發費用,并與國家級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建立了緊密的戰略合作關系。雙方聯合研制成功的首款具有即插即用、液晶顯示功能的家用電腦繡花機,售價1000多美元,在去年廣交會上一推出,便引起了轟動。
如今的“飛躍”早已不是昔日“吳下阿蒙”:原來滿世界去找客戶,現在國際買家主動找上門。在群雄逐鹿的世界縫制設備市場上,“飛躍”是一個具有價格話語權和市場影響力的參與者,躋身于“中國十大世界影響力品牌”。
但作為省政協委員的邱繼寶還是有些憂心忡忡:“總體上,我省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仍然比較薄弱,產業層次依然不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產品還不多,國際競爭力不夠強。”
“‘浙江制造’能否改變廉價、低檔的形象,進入國際市場的中高端行列?”在一份提案中,邱繼寶如是發問。
邱繼寶的心中其實已有了答案:能!但需要企業和政府在推動自主創新上作更多努力。
創新是企業的責任。邱繼寶認為,只有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舍得投入人力財力精力,加快自主創新的步伐,才能真正“脫胎換骨”,在國際上打響“浙江制造”,從而破解“成長的煩惱”,走出一條技術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的又好又快的發展路子。
那么創新的標準又是什么?在邱繼寶看來,就是把產品賣得貴、賣得快、賣得多、賣得久。
“四個賣”在邱繼寶心中各有內涵。賣得貴,就是要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飛躍”生產的機電一體化縫制設備,產量雖只占10%,銷售額卻占了50%,利稅占了90%;賣得多,就是圍繞品牌,通過工業集聚,充分發揮規模效應;賣得快,就是編織完善的營銷及售后服務網絡。“飛躍”在全球已經具備了300公里范圍的售后服務能力;賣得久,則是始終保持創新動力,占領市場制高點。
政府在企業創新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邱繼寶認為,除了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環境外,還有很多新思路可以嘗試。比如,在提高“浙江制造”產業層次方面,政府應改變“撒胡椒面”的投資方式,進一步加大對共性關鍵技術的投入和供給,選準那些市場前景好、產業帶動性強、技術含量高的項目加以重點攻關。特別要促進形成以大企業為龍頭的創新鏈,中小企業通過專業分工與協作生產,獲得大企業的技術擴散和轉移,形成企業間的利益共享機制,加快產業升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