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模式投石問路 豫服裝業融資有望
核心提示
2006年,河南服裝行業的主要經濟指標全線飄紅。不過,“紅火”的背后,很多服裝企業也陷入窘境,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融資難。目前,在有“新野模式”投石問路的情況下,河南服裝業融資難有望“破題”:河南省服裝行業信用擔保中心正在發起成立。
紅火背后的窘境
河南服裝產業發展究竟有多紅火?1月27日,從由河南省服裝行業協會等主辦的河南服裝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傳出消息:2006年我省規模以上服裝企業總產量達2.1億件,也就是說,近1億河南人人均擁有兩件“河南造”服裝!
河南省服裝行業協會會長李國松說,2006年,盡管遭遇貿易摩擦不斷、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市場競爭激烈等問題,但河南服裝行業的主要經濟指標全線飄紅,經濟效益創歷史最高水平。
省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06年前11個月,我省占3%左右的規模以上服裝企業總產量達2.1億件,比上年增長4.5%。實現利潤總額4.78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03.9%。
“列入省統計局統計范圍的規模以上企業有100多家,而能統計到的全省服裝企業數量為3600家左右,因此河南服裝的實際產量遠遠大于2.1億件。”河南省服裝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李剛告訴記者。
2006年,河南服裝產業集群優勢凸顯,服裝工業已成當地支柱產業。如鄭州褲業、安陽內衣、穰東服裝、洛陽翟鎮針織品等。尤其是河南褲業在全國知名度很高,“河南的褲子多,河南的褲子好,河南的褲子便宜,河南是全國最大的褲業生產和銷售基地”這一說法,已成全國服裝業界的共識。
然而,河南服裝行業紅火的背后,也面臨著窘境。河南省副省長史濟春在論壇上指出,縱向比,我省規模以上服裝工業的增加值僅有全省的1/200,規模以上企業數量不到全省的1/100,占全省紡織工業的比重也不到1/10;橫向比,差距也十分明顯,去年我省服裝工業銷售收入僅為溫州的16.8%。
據了解,河南規模以下服裝企業占服裝企業總數的90%左右,幾個較大企業的年生產規模也僅有200萬件左右。河南有這么多服裝品牌,但沒有一個“中國名牌”。河南服裝產業鏈條不完整,在紡、織、印、染、服裝產業鏈條中,印、染環節尤為薄弱,紡織和服裝行業脫節,服裝生產所需面料和輔料大部分要從省外購進。
此外,河南現代化的大型服裝批發市場也較少,缺乏交流信息、引導時尚、服務消費的會展平臺。
企業遭遇融資難
一位服裝業觀察人士指出,對河南眾多服裝企業來說,其發展中遇到的“致命”窘境,恐怕就是融資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