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城市背景下的縫機市場
沿著滬寧高速公路前行,跨過江陰大橋便進入了蘇北地區。
長江邊上有個城市叫泰興。
泰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全市總面積1253平方公里,總人口129萬,所轄23個鎮、1個鄉、1個經濟開發區,素有“銀杏之鄉”、“教育之鄉”和“建筑之鄉”的美譽,是國務院最早批準的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和長江走廊上的一座新興濱江工貿城市。
相對于“蘇北人”而言,泰興人更愿意稱自己為“蘇中人”。在被冠以“蘇北人”這個稱號以后,似乎難以擺脫得了“窮”的命運,這樣一個群體的某種心態折射出這個縣級城市渴望發展致富的決心。
元旦期間,筆者借回家探親的機會對這個城市的服裝制造加工企業近況,以及背后的縫制機械市場做了一番調查了解,并在走訪服裝企業和縫制設備銷售商的過程中,漸漸對泰興這個城市的服裝生產和縫制機械市場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
萬事求穩是當地企業的生存法則
常斌,立泰服裝制造有限公司的創立者,在與他交談的過程中,這個土生土長的泰興人談及多年的創業經驗時感慨頗多。
“當時,我們這個公司創立的原因很簡單,江蘇紡織服裝業的區域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江地區,其銷售收人占全省的紡織服裝銷售額的60%以上。而以原料為主的蘇北紡織業,則存在著產品單一、產業鏈條短,效益低下等特點。近年來,由于勞動力轉移等原因,江蘇紡織服裝行業的重心正向蘇北轉移。而公司剛創立的時候,職工僅二十多人,縫紉機差不多三十臺左右,可以說就是一個純粹的小型服裝加工廠。訂單大多來自常州等蘇南地區的服裝生產企業,但中間經過一些環節后,到我們這樣的服裝加工廠時利潤已不多了。”
泰興周圍,以及泰興向北的一些地區的企業情況都差不多,其中辛酸只有做了以后才知道。說到此,這位在員工眼中“呼風喚雨”的老板顯得有些無奈和尷尬。
泰興地區服裝企業的訂單.很多都是通過他們在蘇南、上海一帶的服裝企業朋友介紹過來的。“在十年前,泰興的年輕人除了上大學外,多半都是學裁縫,所以,亳不夸張地說,在全國各地的服裝企業、面料市場,甚至裁縫鋪子都能看到泰興人,我們都是通過這樣的關系相互介紹訂單的。”常斌這樣介紹說。由于蘇中地區的服裝企業很多,泰興的縫制機械市場也因此“火”了一把。泰興地區的縫制設備銷售商多半都是浙江東陽人,聚集了重機、上工、中捷等多個縫制設備品牌,縫制機械市場競爭非常激烈。
“不好意思地告訴你,目前我們公司里有些縫制設備只付了三分之二的貨款。有的服裝企業甚至都沒有預付,但當地縫制設備銷商還是把機器運過來了,那么你就可想而知泰興地區縫制機械市場競爭激烈到了什么樣的地步。”
與常斌交談的過程中,當筆者問起這樣的服裝企業為什么不可以再繼續發展壯大,甚至自己創出自己的品牌時,這樣的想法在他看來頗有些紙上談兵的味道。確實,船大調頭準,船小調頭也不容易。在泰興這塊土地上,抱著這樣想法的企業和人還很多。
在常斌這樣的泰興地區服裝企業老板看來,冒著風險做生意的事情是浙江商人和廣東商人的辦事風格,而“萬事求穩”才是他們的生存法則,這樣的心態也普遍存在于泰興當地企業“老板”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