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保稅區進口麻貿易速增 同比增長198%
據海關統計,2006年張家港保稅區亞麻倉儲貿易大幅增長,進口量達7100噸,價值1177萬美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98%和138%,成為繼棉花、羊毛和PTA后,進入該區紡織原料交易市場運作的又一大宗紡織原料。這些進口麻主要來自于比利時、法國、烏克蘭等國家。
近年來,隨著國內紡織行業的迅猛發展和大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麻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配額的取消,更使國內麻紗的生產潛力得到了進一步的釋放。雖然國產麻價格已經持續下跌,但進口麻價低、質優、量大的優勢還是十分明顯。據業內人士分析,2006年張家港保稅區亞麻倉儲量大幅增長,除了經銷商充分利用保稅區保稅的政策優勢外,還得益于張家港保稅區“區港合一”的港口優勢和區位優勢,特別是張家港保稅區實施區港聯動后,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更加凸顯。而且,海關還不斷強化海路、水路和陸路口岸協調,除了保證原有貨物轉關渠道暢通外,還新辟了上海洋山港轉關入區的通道。
張家港保稅區兵吉燕長誼物流有限公司主任徐忠芳還認為:“2006年保稅區亞麻倉儲量的大幅增長,主要還是受區內紡織原料交易市場形成的吸引。目前,外商在我們倉庫存放的進口麻固定每月達1000噸左右。預計今年保稅區進口麻倉儲量將達到15000噸。”圍繞做強做大物流的工作理念,依托位于棉紡業較發達的長三角、水陸交通和港口的優勢,海關和管委會積極推動建立區內棉花、羊毛、PTA等紡織產品的分撥、配售、集散基地,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大宗紡織原料進區開展倉儲和物流運作。經過多年的發展,張家港保稅區紡織原料的儲存和運輸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倉儲和物流體系,同時良好的通關環境擴大了進區物流,降低了物流的運營成本,為亞麻貿易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