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企能否贏得歐盟生死大考
面對2006年4月歐盟的反傾銷,在中國上千家的鞋企中,最終正式提出反傾銷應訴的只有9家;而在這9家當中,又僅僅只有兩家是內資企業。而令人感到詫異的是,在反傾銷剛開始的時候,相關部門竟連規模位居前幾十名的鞋企都弄不清楚,導致初步的組織工作很不到位、應對遲緩
內資民企多沉默
最終正式向歐盟一審法院提出反傾銷訴訟的中國鞋企中,僅9家堅定在列;而為數不多的9家企業中,僅奧康和泰馬同屬內資企業,其余7家均為港資或臺資。“為什么規模龐大的大陸鞋企,最終只剩下奧康和泰馬呢?反而一些平時行事低調的港資、臺資企業能積極應戰呢?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們廣大內資企業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的淡漠。”奧康集團新聞宣傳部負責人韋開孟感嘆道。
廣州番禺創信鞋業董事長吳振昌,曾是“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會長,當記者問及為什么最終放棄上訴時,他回答主要由于其不是被歐盟實際抽樣調查工廠,其次產品輸歐比例很低。吳振昌透露,創信受歐盟反傾銷制裁的影響,迄今銷售額只下降了2%。影響不大,“所以,創信去打這場耗財費力的跨國官司意義不大。但對以歐洲為主要市場的中小企業來說,打擊無疑是致命的。”
的確,跨國官司不僅耗資巨大,還需歷時兩年左右,且訴訟前景不甚明朗,極可能出現制裁都到期了,而官司還未分勝負的結果。以上種種無疑是眾企業放棄應訴、選擇沉默的主要原因。同時,多數企業沒擺脫“政府依賴癥”、對反傾銷缺乏認識、維權意識淡漠、法律觀念不強,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實。
一片沉寂之中,廣東南海金履鞋業卻有些與眾不同,它是第一階段應訴后惟一可享受9.7%優惠稅率的中國鞋企且惟一獲得歐盟市場經濟地位認可,然而,金履鞋業卻毅然站在應訴到底的行列中,與拿著16.5%稅率就“打道回府”的企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前,金履鞋業董事長劉旭曾表示征收反傾銷稅是針對整個中國制鞋業,必須要參與。的確,既然承認了金履的市場經濟地位,反傾銷稅又從何而來?確實應該討回個說法。
訴訟意義重于結果
奧康總裁王振滔曾透露,作為一個走高端路線并具穩定銷售渠道的企業來講,奧康此次所受的影響并沒有其他中小企業那么大。16.5%反傾銷稅帶來的大部分成本,將由其在歐盟的銷售商和歐盟消費者買單,其本身增加的成本并不多。但奧康多次強調:無論如何,一定要讓歐盟聽到中國鞋企抗辯的聲音,這場官司輸也是贏,贏更是贏。
泰馬集團副總經理陳哲西表示,僅9家鞋企堅持到最后,讓他多少有些費解。據陳透露:打這場跨國官司,純粹費用不會超過100萬;若勝訴的話,最多50萬。對大部分企業來說,支付這筆費用不是難事。“就算敗訴,法院也得給我們一個合理的解釋;若能勝訴,屆時其它鞋企向歐盟上訴,可援用這個案例,也能獲勝。參訴這件事,對中國鞋業來說是極有意義的,我們當然要做!”陳表示,泰馬的訴請相當明確:要求廢除歐盟理事會表決通過的“1472/2006條例”,基于此,歐盟才對我國皮鞋業征收為期兩年的16.5%高關稅。“既然應訴了,就得有個結果。對于勝訴,泰馬很有信心。”
素有“反傾銷第一律師”之稱的蒲凌塵,是此次鞋業反傾銷案4家中國鞋企的代理律師,關于該案的前景,蒲謹慎地表示結果是難以預測的,畢竟雙方認定的“調查角度”存在差異,單方面預測的優勢或劣勢,在法律上的價值并不大。“贏和輸都是相對的,對于本案來說,其意義不在于結果,而在于為我們今后同歐盟打反傾銷官司掃清了障礙,也為今后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案例和寶貴的經驗。”蒲解釋,雙方對“反傾銷”這一概念的認知和解讀不夠清晰、存在差異,因此法庭必須做出清晰明確的司法解釋。
企業政府須默契配合
此次事件,對政府相關部門的表現,各界褒貶不一。褒者認為政府做的很到位,企業不應過分依賴政府;而另一種呼聲則是,相關部門對企業欠缺了解、初步反應滯后,從而“貽誤最佳戰機”。
蒲凌塵說:“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不應過分依賴政府,這次事件中,企業是絕對的主體。”蒲反映,政府相關部門曾專門為此組織過兩次大型企業應訴培訓會。可是有的企業根本就不去,更不愿意積極應訴。“一切都指著政府去解決,不做應盡的努力,等歐盟最終制定出為期兩年的16.5%的稅率后,就開始指責、埋怨政府。這種意識和做法過于滯后。”
奧康集團韋開孟表示,商務部一直在給予應訴企業支持,企業也要積極爭取自身利益,不能總存在依賴心理,更不能對不合理制裁坐以待斃。“我們確實缺乏經驗,對歐洲法律規則也知之甚少。打這個官司,起碼為我們積累了經驗。”
陳哲西反映,前些日子,商務部的人員曾專門來企業了解過情況。
但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反映,在2006年4月歐盟開始對華實行反傾銷制裁時,相關部門竟連前幾十家鞋企都弄不清楚,導致初步的組織工作很不到位、應對遲緩。該人士希望相關部門能在平時做好功課,掌握清楚自己所負責的相關信息,在關鍵時刻,能夠積極、快捷、有效地起到作用。
皮革協會制鞋辦公室主任衛亞非表示,對于該類事件,企業和政府都缺乏具體經驗,需要學習的地方很多。但政府該做的事情都做到了,至于效果如何,還要企業們來評價。“市場經濟下,政府的作用很有限,企業得有積極性,政府才能做好組織協調工作。”
市場經濟中,企業是絕對主角,政府是配角,應各司其職、默契配合,共同唱好市場經濟這出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