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的機制 民企的“命門”——談民營經濟與企業發展機制
在有“中國縫制設備制造之都”美稱的臺州,民營企業林立。早在2003年,臺州市就已擁有縫機及零配件生產企業1000多家。在這些民營經濟性質的企業中,大多是從小型家
庭作坊發展起來的,可以說很多企業遇到過不公平的競爭,每一家都有一段篳路藍縷的發展史。
但如果還民營經濟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民營企業就真的高枕無憂了嗎?
也未必盡然。民營企業自身所存在的弊端和劣勢是顯而易見的,而這些弊端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發展。恰似性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一樣,企業也同樣如此。對于原罪說,我們不應該為了破除而破除,還要做深入的反省。因此,如何解決好發展機制問題委實已成為一個更需要列入民企發展議程的大問題。
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中國縫制機械行業中的民營經濟力量已經意識到即使競爭環境趨于公平化、透明化;即使大家在遇到機遇的時候能夠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今后如何向國企學習向外資取經,如何在發展中揚長避短,遵循一個合理規范、凸顯優勢、彌補劣勢的發展機制也已成為企業生存的首要難題。
對此,各家民企紛紛重拳出擊,本著靈活而不失原則的發展模式,各有其招數。
上市融資
中捷是我國縫制機械行業首家上市的民營企業,而臺州另外幾家大型縫機企業也紛紛開始鋪設通往上市的道路。雖然曾經都有過艱辛的發展經歷,但在這條上市之路上各個企業都走得不屈不撓。這是一個大的方向,也是絕大多數民企做大做強后的必然選擇。
應該說,從股市各大交易所公布的年報來看,有三個特征比較明顯:上市公司業績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上市公司開始注重投資者回報、上市公司的業績基本反映了行業的景氣程度。我們也相信,上市融資給民企帶來的不僅縣利潤空間的擴展,更是發展空間的拓寬。
實施“走出去”戰略
眾所周知,中國縫制機械工業已經發展到了具有相當規模和一定技術水平,品種豐富、門類齊全,既能基本滿足國內需求,又有一定國際競爭能力的生產體系。這一方面源于行業企業對先進技術的逐漸掌握,另一方面源于中國服裝產業鏈的完整有序。雖然在核心技術上我們和日本德國還有一定的差距,但行業的出口貿易相當發達。因此,眾多民營企業紛紛開始拓展國際市場,在開放的貿易環境中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國際影響力。
據了解,不少企業還在國外設立了分公司,這對企業來說不僅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更從根本上將產品擺上了當地超市和連鎖店的貨架。飛躍集團就是這樣堅持不懈地實施
“走出去”戰略,飛躍通過在國內的22家銷售公司、國外的18家分公司和1000多個國際經銷商,虛心聽取經銷商和用戶的反饋意見,搜集掌握市場前沿信息,拓展鞏固國際營銷網
絡。由于可靠的品質保證和響亮的品牌效應,飛躍的國際競爭實力日益深厚,產品已出口到120多個國家和地區。
生產型企業如此,營銷企業也是如此。友誠公司創始于1991年,起初以生產銷售零配件為主,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長為一家專業從事成套制衣工業設備及相關零配件的銷售公司,集銷售、安裝、維修于一體,同中捷、杰克、重機、兄弟、飛馬、大和等國內外著名縫制設備制造商建立了長期穩固的合作關系。如今,公司已經順利進入柬埔寨市場,并在當地建立了分公司。
高附加值產品研發
所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研發人才在企業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民營企業相當靈活的用人機制則恰恰促進了人才的“發光”。
對于優秀的人才,民營企業可以采取各種措施吸引進來,尤其是一些資深專家,民營企業更是不惜一擲干金求賢若渴。有的中小型企業在尋找發展契機的時候直接把提高研發能力放在首位,因為他們相信,優質產品自己是會說話的,只有優秀的質量才能讓他們的產品穩步提升,并最終脫穎而出。
在業內,大家都把旋梭這個縫紉機的核心部位稱為縫紉機的“心臟”,為此中國縫制機械協會新會徽標志也都采用了旋梭的縮影圖案。旋梭的技術含量高、結構復雜、工藝精細,屬于高附加值的精密零件。國產旋梭產品在技術上落后于國外的廣瀨、佐文等大型企業,技術、設備、人才已經成為制約中國旋梭企業發展的最大瓶頸。正是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寧波德鷹精密機械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引進國外的專家和一流的旋梭設備,希望通過引進人才與技術設備突破企業發展的瓶頸,實現旋梭生產技術的跨越式提高。
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的努力,德鷹終于聘請到了在世界知名旋梭生產企業日本廣瀨陡梭任職43年的技術專家山川役一先生,這對德鷹來說可算是一個值得慶幸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