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產的褲子卻標“印尼制造”
浙江查獲近年來最大一起假冒服裝原產地案
明明是杭州出口到新加坡的長褲,產地卻標著“MADE IN INDONESIA”(印度尼西亞制造)字樣,日前杭州一家進出口公司假冒印度尼西亞服裝出口被浙江口岸查獲,總貨值近14萬美元。據了解,這是近年來浙江省檢驗檢疫局查獲的最大的一起假冒服裝原產地案。
假冒原產地被罰54萬元
據了解,這批出口到新加坡的全棉女式裙褲,產地是浙江余杭,共計1083箱,5.2萬條,總貨值137755美元。經檢驗檢疫人員現場查驗,發現這批貨物上標有“MADE IN INDONESIA”(印度尼西亞制造)字樣,明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和國家《關于禁止紡織品非法轉口的規定》,經立案調查,根據有關規定,對這家公司處以總貨值50%的罰款,共計54萬元人民幣。
配額約束導致企業鋌而走險
據業內人士分析,出口服裝假冒產地標識的原因,主要是我國是全球惟一遭受美歐紡織品設限的國家,紡織品物美價廉,有效配額不能滿足目標市場對我國紡織產品的需求,促使部分出口企業鋌而走險,采用不正當手段在紡織品標識上做文章(如在內包裝或制品上標有第三國或地區制造的標簽、冒險借用其他語種企圖蒙混過關),以達到非法出口獲利的目的。
另外,新增外貿企業增多也是導致出口服裝假冒產地標識現象增多的原因。個別外貿公司存在僥幸心理,假冒產地服裝一旦蒙騙過關,可以擺脫中國產品的低檔低價,大幅度提高賣價銷售,獲取較高利潤,即使假冒產地服裝被查獲,因為外貿公司不是生產企業,非直接責任人,也不必承擔太多的違法責任。
一家企業違規整個行業受罰
近年來,浙江連續查獲多件假冒服裝原產地案,這些服裝企業采用不正當手段在紡織品標識上做文章,出口服裝產地用英語、西班牙語或其他國家語言標注,寫成韓國、印度尼西亞等地制造。“這種行為將對我國紡織品貿易造成極大危害,因為一家企業違規將造成整個行業受罰。”浙江檢驗檢疫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更為嚴重的是,根據2005年中美、中歐紡織品諒解備忘錄關于非法轉口活動的處理規定,非法轉口一旦確定,將對當年或下一年度的全國協議總量做等量扣減,這意味著如果企業的違規行為被設限國家或地區查獲,將可能直接導致整個行業受罰的惡果。
去年以來,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對美國和歐盟紡織品出口的快速增長已經引起美歐關注,歐盟部分成員國海關已開始懷疑中國香港和澳門簽發的原產地證書存在舞弊行為,理由是從兩地進入歐盟的紡織品同比分別出現234%和150%的“過快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