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用地套上“緊箍咒”?——縫企如何從土地限制中突圍
對于寸土寸金的浙江臺州企業來說,國家任何關于工業用地的宏觀調控政策都能牽動他們的神經。
偏就在歲末年初,國家關于工業用地就頻出了兩個政策,一是去年12月國土部發改委聯合發出通知限制禁止用地項目的新目錄,在行業中已經處于“浪費資源”的普通中速平縫機和普通中速包縫機被列入了禁止用地的范疇,相關經濟學家認為,政府此舉意在優化經濟結構和優化用地,這就意味著,縫制設備行業今后低技術含量的產品結構將有所調整,政府明確鼓勵行業發展高科技含量的項目。而另一個讓企業“揪心"的政策是從今年1
月1日起,所有工業用地出讓確定價格時必須執行最低控制標準,而新標準執行后,工業用地出讓價格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這兩個看似并不關聯的政策對臺州密集的縫制設備企業來說,實際上是在卸了千斤重擔后又上了一道緊箍咒。企業們集體面臨的當務之急是,如何突破當前的土地資源限制,在既定的政策內謀求自身的發展。
嚴把土地“閘門”
東部沿海城市的工業用地,已經到了“天花板”,浙江臺州是一個代表。
臺州是浙江制造業的重要基地。在這個市區面積只有1536平方公里的城市里,卻密布著9萬多家工業企業。據記者了解,當地不少縫制設備企業掙扎在企業規模擴大卻苦于拿不地的邊緣。杰克縫紉機公司在行業處于靠前位置,但是與其他行業排頭兵企業動輒占地幾百畝甚至上千畝相比,杰克的區區70畝工業土地實在顯得有些寒磣。杰克方面表示,迫于用地的壓力,計劃今年把廠房從臺州市區遷到遠郊。
“那里用地相對寬松些。市區用地已經到了飽和,大家都打破腦袋往里擠,一年半載根本拿不到地,那還不如換個角度做事情。”不少企業跟杰克的想法相同。據了解,這幾年因用地緊張從臺州遷出去的企業不在少數。
“投資的高速增長,雖然在短期內可以拉動經濟的較快增長,但如果結構不合理,將進一步加劇社會供大于求、能源緊張的矛盾。”經濟學家王小廣認為,中國原有的土地利用模式必須調整。
據了解,近年來投資增長最快的是高消耗、高投入、低產出的粗放型產業,對資源和環境保護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而臺州市的一個現實情況是,工業用地投資密度為35-40萬/畝左右,低于全省水平,這使得工業園區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入園企業素質參差不齊,土地粗放使用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性的遏制,使土地供給緊張、利用率低并存。
據相關部門調查,國內不少地區存在工業用地低成本過度擴張的現象,造成工業用地總數量急劇增長。“只有從根本上遏制這個現象,當前土地調控中一系列問題才能迎刃而解。”國家土地副總督察、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甘藏春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而新出臺的工業用地出讓價格最低標準,盡管有企業認為會導致投資成本擴大,但它還是得到了國內不少經濟學者的贊同,認為它將對工業用地過度擴張的局面得到緩解。
王小廣分析認為,嚴把土地“閘門”,其目的是調整中國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土地政策的方向將在控制新增建設用地粗放型快速增長的同時,促進原有土地更有效地利用。
工業用地和產業聯動
對于《禁止用地目錄》中“普通中速平縫機和普通中速包縫機被列入禁止用地的范疇”這一項,在記者日前采訪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秘書長楊曉京時,得到了“非常符合行業發展狀況”的答復。
楊曉京介紹,普通中速平縫機和中速包縫機這幾年的產量都在下降。在2004年協會最后一次對行業90多家主要生產中速平縫機的企業進行統計,當時總產量是17萬臺,占工業機總量的3%,產品集中在浙江臺州和江蘇一帶,而該產品品種在2005年后就不再列入協會統計范圍。在去年協會對94家普通中速包縫機的統計也表明,該產品產量比2005年下降了6%,占工業機總產量也僅有3%。在行業制定的“十一五”科技開發指南中,這兩種縫紉機都沒有列入其中。
“普通單針、薄料中速平縫機和中速包縫機已經基本上屬于行業限制、淘汰的產品了,現在都已被高速平縫機和高速包縫機所代替。因此,國家禁止企業繼續上這兩種產品的項目用地是符合行業發展實際的。”楊曉京認為。
按照國務院批準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凡采用明令淘汰的落后工藝技術、裝備或者生產明令淘汰產品的建設項目,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和投資管理部門一律不得辦理相關手續。
“這將督促各地淘汰落后工藝,引進新技術,推進產品升級換代,走節約集約、高效利用資源的發展道路。”
“這實際上是建立用地政策與產業政策的聯動機制。限制和禁止用地兩個目錄制訂的重要依據之一是國家產業政策。因此,國家產業政策調整時,兩個目錄也會作相應調整。可以說,用地政策與產業政策的聯動機制建立后,用地政策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調控作用。”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司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