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讓印染企業重新洗牌
2007年伊始,國家環保總局重拳出擊,首次啟用“區域限批”的政策來遏制高污染和高能耗產業,對所有超過環境容量總量控制指標的地區或行業,都將會暫停審批該地區或行業的新增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紡織、汽車、電力、煤炭、鋼鐵、水泥、焦炭、鐵合金、電解鋁、電石十大行業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點。這種“環保責任連坐”成為了地區和行業在發展中所遭遇的最嚴厲的懲罰手段。
目前這種懲罰手段已開始發揮效力。據報道,已有投資總額1123億元的82個項目受到處罰,河北省唐山市、山西省呂梁市、貴州省六盤水市、山東省萊蕪市,以及大唐國際、華能、華電和國電四大電力集團均被停止審批和上馬任何新項目。環保總局和地方環保部門今年的工作重點,就是要使“區域限批”最終成為宏觀調控的有效手段。最近有消息報道,環保總局將在春節后出臺一系列促進公眾參與環保監督的法規,促進法律改革和公眾監管力量的形成,保障公眾對環境信息的知情權、對環保決策的參與權和維護環境權益的救濟權。
眾所周知,整個紡織工業約80%的廢水來自印染行業,由于在紡紗織布過程中所采用的原料、漿料、工藝各不相同,造成了印染廢水成分復雜、難以治理的結果。近幾年,我國印染行業獲得了高速增長,無論是歐美設限、還是配額限制,無論是原材料漲價、還是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都沒有擋住印染業眾多中小企業快速發展的步伐。但是,面臨如此猛烈的環保風暴,紡織工業承受環保壓力最大的印染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卻要面臨著重新洗牌的現實。
從目前國內的情況來看,一批有規模的、產品上檔次的印染企業,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并且能夠承受價格不菲的環保成本。但是,對于眾多的中小型企業來說,如何能使生產廢水做到達標排放,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除了技術和資金短缺外,污水處理不能形成規模經濟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因此,在印染行業相對比較集中的產業集群地區,地方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應該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要根據不同印染工序的特點,形成梯次治理,并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經濟的污水治理系統。如果還像現在這樣,要么依靠一家一戶自我治理,要么不加區別和約束,完全依靠大型污水廠最終治理,都不能達到新頒布的環保標準,最終還是不能通過環保監督的門檻。
“區域限批”政策的啟用,給眾多中小印染企業的生存敲響了警鐘,環保問題不徹底解決,企業斷然沒有生路,企業的發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