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服裝“抄襲”之殤 產業急需自主品牌
王老板(化名是山東淄博的一個服裝廠商)前不久,他發現自己花“大價錢”從別處弄來的一個系列的服裝款式被別人抄襲了,并且先于自己上市,造成巨額損失。懊惱之下,他找到了安徽一家商標事務有限公司希望通過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權利。然而,卻被告知,由于沒有對服裝的外觀設計申請專利權,這種官司很難取勝。
服裝行業的“抄襲”之風已經司空見慣。業內人士透露,由于產品更新換代迅速,加之設計人員稀缺以及昂貴的設計費用,不少服裝商家選擇了“抄襲”的捷徑,國內品牌“抄”國際潮流,小品牌“抄襲”大品牌,早已被業界看慣。
“維權”的尷尬
事件的主角有兩個:一個是山東的王老板,另一個是安徽一家制衣公司。王老板公司的服裝款式被安徽一家制衣公司抄襲了,造成很大損失,希望委托商標事務所打官司,挽回經濟損失,但是商標事務所分析后認為沒有證據取勝。
據安徽新安商標事務所有關人士介紹,這種事件屬于專利權中的外觀設計侵權,外觀設計侵權本身就很難界定,別人只要與你有一點細節上的不同就不算侵權,而且只要對方能夠舉證在你之前市場上已經公開類似的外觀設計,也不算侵權,而這種舉證實際上是很容易的。更為關鍵的是王老板在此前并沒有對他們所指的被侵權的服裝外觀設計申請專利保護。所以,如果提起訴訟,勝訴的可能性很小。
雖然山東方不戰而歸,但安徽的這家制衣公司也暗自“捏”了一把汗。王老板稱今后要加強自我保護的法律意識,安徽的制衣公司則認為要加速“自主品牌”的建設。
瘋狂抄襲的背后
合肥的沈小姐在某商場購物時就發現同一個商場竟然有四個品牌鞋擁有相同款式,質地差別不大,價位都在三百元左右的靴子,沈小姐嘆道,“真不知道該買哪一款。”
安徽省服裝商會秘書長葉梁介紹,造成行業內抄襲風靡的主要原因是企業打造一個自己的設計中心代價太大。“國內設計人員稀缺,一個普通的設計師一般年薪在十幾萬,而一個設計團隊至少需要十來個設計師。也就是說單單設計,公司每年就有上百萬的成本。這對于一些小的服裝公司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葉梁介紹,服裝產品本身生命周期比較短,更新換代迅速,因此,更多的商家選擇了方便快捷的“抄襲”。
“服裝設計之間的相互抄襲大致有兩種手段,一是自建渠道,部分國內一線品牌的服裝公司長期在外駐有辦事處,一般會在第一時間拍到當前世界的流行款式,回來‘翻版’,這種翻版往往略有改動。另外一種是曲折抄襲,通過設計師或者廠商渠道‘抄襲’。設計師跳槽,委托生產廠商泄密,都是抄襲的渠道。”寧波太平鳥營銷中心皖南片區經理賀志永告訴記者,“抄襲”已經成為行內的通病,不論是抄襲別人還是被別人抄襲都對此表示無奈。
為什么商家不通過申請專利權保護自己免遭“抄襲”呢?
新安商標事務所所長汪邦順介紹,外觀設計專利是專利的一種,指對于產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適于工業應用的新設計的專利。一旦某種外觀設計申請了這種專利,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護自己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