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服裝行業經濟運行情況概述
一、服裝行業經濟運行情況
(一)服裝生產情況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2006年,我國規模以上服裝企業累計完成服裝產量170.02億件,其中梭織服裝80.96億件,針織服裝88.64億件,與2005年同期相比分別提高了11.86%、12.48%和11.17%。產量增幅大幅回調,均較去年同期增幅下降了約5個百分點。通過中國服裝協會對部分服裝行業產業集群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產業集群產量增幅保持在10%以內,少數集群甚至出現負增長。2006年全行業實際完成服裝產量512億件,比2005年增長10.54%,其中梭織服裝180億件,比2005年增長5.88%;針織服裝332億件,比2005年增長12.54%。
1、生產增幅回調,價值競爭時代來臨
我國服裝生產經過第一季度的大起大落,從4月份開始回歸到相對平穩的增長幅度。增幅較2005年同期有顯著回落。
2006年,我國出口和內需呈不同程度增長,而服裝生產增幅顯著回調。隨著國際市場和國際競爭變化,國內服裝消費升級,國內大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貿易等其他領域的資優企業參與競爭,加速了國內服裝行業競爭轉型,數量競爭逐漸退出主流競爭模式,以品牌、價值、創新為核心的新的競爭時代開啟序幕。企業紛紛轉型,致力于產品結構和市場結構調整,向質量型、價值型、創新型競爭邁進。市場競爭將朝著價值競爭階段發展。
2、各省市表現起落較大2006年,省市生產情況與2005年起落較大。廣東省、浙江省、江蘇省、山東省和福建省穩坐服裝生產前五名。廣東省產量位居全國之首,其服裝產量高于第二名浙江省44.18%,針織服裝產量超過第二名浙江省70.12%。盡管廣東省服裝生產增幅仍然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2006年以來呈現出逐月上升的勢頭。廣東省的出口數量是位居出口數量第二名的浙江省的3.07倍,其中針織服裝出口數量是浙江省出口數量的3.94倍,梭織服裝出口是江蘇省出口數量的1.72倍。廣東省針織服裝和梭織服裝出口數量較2005年同期分別上升了34.82%和8.93%,出口增長對廣東省服裝生產拉動作用顯著。
浙江省、江蘇省、山東省、福建省分列第2至5位。其中江蘇省梭織服裝產量超過廣東、浙江居首位。浙江省在前五名中的產量增幅最低,僅為6.3%。浙江省是僅次于天津市、安徽省的外貿比例最大的省份,出口交貨值占工業總產值的54.85%,但出口交貨值增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浙江省出口價格較高,出口數量增長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出口增速回落是浙江省生產增幅放緩的直接原因之一。江蘇省出口交貨值比例為37.13%,比2005年略減了1個百分點,但是出口交貨值增速較快,達25.16%。江蘇省的增長是出口和內銷共同增長的結果。2006年,山東省外貿比重較2005年下降了6個百分點、出口增速不高,山東省2006年的發展是以內銷為主要動力。福建省是我國服裝生產前15名省市中產量增幅最大的省,也是兩年來產量波動最大的省份之一。2005年福建省產量在幾個月的負增長后,最終實現4.61%的增長。2006年1季度,福建省實現了48.55%的產量增幅,并一直把良好的增長趨勢保持到年底。福建省在內銷、外貿領域均具有較強優勢,經過2005年貿易摩擦風波的歷練,抗風險能力大大提升,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和發展后勁。
其他省份的生產情況較為平穩,較2005年均有回調。江西省、安徽省幾個內陸省份生產一直保持較高增幅,但相對2005年均有明顯回調。安徽、江西兩省外貿比重都比較高,分別為56.99%和38.32%,較2005年分別提高了7%和2%。兩省正在向新出口基地方向發展。但是安徽、江西兩省的效益情況卻遠不如生產情況那樣樂觀,兩省銷售利潤率分別為1.85%和3.18%,都與全國服裝行業平均利潤率4.47%有較大差距。河南省仍出現10%以上的產量滑坡,其中梭織服裝產量降幅高達54.6%。2006年以來,沿海地區向內陸轉移的外貿訂單減少,直接影響了河南省的生產。
(二)服裝行業效益情況
從服裝行業經濟指標完成情況來看,2006年行業效益較2005年有所提高,但效益增速放緩,行業營運能力增強,但仍待進一步提高,行業發展能力較2005年有所下降,發展勢頭放緩。2006年,我國服裝行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呈逐月上升趨勢,全年較2005年微增0.07。
1、行業規模繼續平穩擴大,行業虧損面較2005年降低,但虧損額略有擴大,出口交貨值增速放緩。
2、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行業效益增速放緩。
3、應收帳款比例、產成品比例較2005年均有小幅上升。營業周期較2005年同期減少1.74天;行業整體營運能力增強,但低于紡織行業平均水平;償債能力高于紡織行業平均水平。
4、行業發展能力較2005年有所下降,月度銷售收入增速、產值增速出現滑坡,行業發展存在隱憂。土地、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攀升、能源和原材料漲價以及匯率變化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服裝行業的國際競爭能力。大部分企業的產品結構調整、區域結構調整和市場結構調整尚未完成,降低了行業發展的速度。
(三)行業投資情況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6年服裝行業完成投資占紡織行業總投資的42.11%,完成投資總額較2005年增加了46.67%,增幅較2005年略有回落。江西、河南、安徽、重慶、湖北、吉林幾個內陸省份投資相當活躍;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也都有超過平均增幅的高增速;山東省完成投資基本與2005年持平,但投資規模位居全國首位。與紡織行業相比,我國服裝行業投資中外資和港澳臺資占的比重較大,該兩項投資累計占總投資的30.90%,高于紡織行業的16.47%。單個項目平均投資額擴大了9.35%。2006年投資是一個技術改造型投資,企業為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加工質量水平而進行技改投入比重較大。2006年服裝行業固定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為26.27%,比2005年略降了0.5%。
二、國內服裝市場銷售情況
(一)1~11月份我國衣著類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1.5%2006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達到7641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3.7%。1~11月份,城市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4.2%,縣及縣以下零售額分別增長了13.1%和12.2%。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吃、穿、用商品類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20.0%、21.5%和23.8%。服裝類零售總額達7500億元以上。
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為1047.54元,比2005年提高了14.80%,人均可支配收入為964.16元,比2005年提高了14.26%。但是隨著物價指數的上漲,削弱了一定的居民服裝消費能力。2006年服裝國內銷售增長屬于增值型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