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機業新一輪博弈帷幕漸開
整合或兼并誰主沉浮? ——縫機業新一輪博弈帷幕漸開
近期,一則傳聞在行業內流傳甚廣。據傳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內某家大型民營上市公司欲以巨資收購行業內另一家國有大型上市公司,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不久之后,傳聞中涉及的兩家企業停牌的停牌,另一家則發布公告進行澄清,此時有業內人士預言:行業洗牌已經開始,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將爆發新一輪并購風潮。
雖然傳聞過后一切又歸于平靜,傳聞中的“并購大戲”并沒有上演,但從兩家企業前前后后一系列的動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很明顯的信號:行業洗牌、全面整合資源行動已經拉開了帷幕。
近年來,我國縫制機械行業一直保持著較快的發展勢頭,產品產量已經占到了世界縫制設備產品總產量的70%以上,但是快速發展并不一定帶來健康的行業形態,一段快速發展之后或許要通過一種新的方式再次積聚行業新的發展動力。
不久之前,有一則傳聞在業內流傳甚廣。據傳國內縫機業某家大型民營上市公司欲以巨資收購行業內另一家國有大型上市公司,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不久之后,傳聞中涉及的兩家企業停牌的停牌,另一家則發布公告進行澄清,此時有業內人士預言:行業洗牌已經開始,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將爆發新一輪并購風潮。
整合時機已經成熟?
回顧剛剛過去的2006年,有一種現象大家也許已經注意到、但是又不太愿意提起的,即2006年業內很多整機企業的贏利明顯下降,甚至有不少企業出現了虧損情況,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2006年中國服裝產業的發展遇到了困難。2006年,我國服裝產業出口遇到歐美反傾銷、東南亞等國家服裝行業迅速發展搶占市場等不利因素的阻礙,所以與服裝產業息息相關的縫制機械行業也受到了相應程度的影響。
不過在認同這一原因的同時,記者也聽到了不一樣的聲音。
2006年底,記者與浙江臺州地區一位縫制機械生產企業的負責人交流時,談到了2006年縫機企業整體虧損的情況,該負責人就表示:“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目前行業內有上百個品牌,水平良莠不齊。在行業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企業總會遇到一些市場風險,這樣的市場風險會將一部分產品質量較差、抗風險能力弱的企業淘汰,這些企業或者倒閉或者被吞并。以我個人看法,如果行業內能通過有效整合,淘汰掉一部分品牌,那么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將會在新的高度上有所發展。”
雖然這位負責人的話只是一家之言,但是從目前行業中的實際情況來看,他所說的行業整合也非空穴來風。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前面提到的這則“并購”事件,懂得資本市場運作的人都知道,想要通過資本市場進行收購,出手的時機是十分重要,為什么這家民營上市公司早不來晚不來,偏偏在2006年底2007年初放出這樣的風聲呢?這其中牽涉的巨額資本運作恐怕每位老板都會深思熟慮,他選擇在此時出手一定有他的理由。
據了解,作為傳聞中“收購者”角色的民營公司,在2006就曾經買入過收購對象大約310萬股的股份,甚至還參加了公司股東大會,但很快又從這家國有公司的股東名單中消失。就這一消息,記者從“收購對象”———這家國有公司的董事長那里獲得了證實。從實際的情況來看,這家民營公司一直是在進行著試探,尋找出手機會,而他們此次的“出手”就證明他們認為合適的機會已經出現,即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目前整體的發展情況已經滿足了他們進行收購的要求。換言之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目前的整體情況已經符合進行收購、聯合的要求。
強強聯合推動行業發展
在談了目前行業的情況是否適合進行整合之后,讓我們再來看看整合的方式。我們還是從“并購”傳聞說起,其實整個事件在記者看來與其說是“并購”倒不如說是“聯合”。
作為傳聞中的收購者,這家民營公司針對近期市場中流傳的一些傳聞所刊登的公告中有這樣一段話:“公司一直有在縫制機械行業內進行橫向擴展的意愿,近期公司存在增持一定數量的其他公司股份的意向,但到目前為止,公司尚沒有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這其中的“橫向擴展”這一個關鍵詞應引起人們的注意。從經濟意義上來看,進行行業橫向整合、橫向擴展的目的是通過行業集中度的提升(形成一定程度上的相對壟斷)來加速對行業中不具競爭力企業的淘汰,調節行業市場供求的相對平衡,并以此提升行業企業的整體贏利能力。但記者了解的實際情況是,該民營企業只是想通過購買部分的股份來成為國有公司的第二或者第三大股東,以后可能通過交叉持股的方式來達到強強聯合的目的,最終實現相對壟斷來提高整體贏利能力,而并沒有收購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