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交會”考量浙紡企“創新力”
“匯率上升、退稅下調、訂單流失、原材料成本上升……我做了20年的外貿,現在紡織品出口形勢是20年來最嚴峻的。”今天,在上海浦東開幕的第17屆“華交會”上,浙江省紡織品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建雄對記者說。
周建雄的話代表了許多浙江紡織企業的心聲。作為國內紡織服裝出口的一個“晴雨表”,“華交會”的成交情況往往也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浙江紡織服裝出口一年的前景。本屆“華交會”上,正賣力吆喝的我省紡織企業的外貿業務員們,談及今年紡織服裝出口形勢,個個難言輕松。
人民幣匯率上升成了令我省紡織企業談之色變的最大利空因素。雖然可以通過銀行遠期結匯規避因匯率上升導致的一部分損失,但在出口企業看來,這仍然不足以讓紡織企業抵御匯率上升的壓力。“一票出口訂單的周期大概是三個月,而現在人民幣匯率一個月內就會有較大變化,很難預計。由于很多產品的附加值低,只要升值一角錢,利潤也就削減得差不多了。”
顯然,匯率變動擊中的是我省紡織企業盈利能力薄弱的“軟肋”。周建雄坦率地表示,包括匯率上升在內的種種不利因素,其實都是對浙江紡織企業創新能力的挑戰。現在遇到的一些困難,也是因為很多企業在自有品牌、高附加值產品等最能體現“創新力”的指標上存在較大不足。他指著攤位上打出的“LARK”大幅標示告訴記者,這個品牌雖然注冊了十多年,但是推介力度一直不大,也沒有實際出口業績。近幾年,越來越感受到品牌缺失的痛楚后,公司又重新亮出這一品牌,在參加國內外專業展會時也開始做一些廣告宣傳。
意識到“創新力”重要性的不止是周建雄。在浙江東方集團茂業進出口有限公司展位,該公司總經理趙茂文指著一件春裝外套告訴記者,這件袖子像毛衫、主體像T恤的服裝,就是一個創新。雖然看起來制作難度不大,但就是這樣拼裝一下,附加值就提高了兩三塊美元。同樣,在浙江梅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攤位,該公司今年剛剛推出的“割絨布”也引來眾多客商駐足,該公司外貿業務員葉栢松自豪地告訴記者,在紹興,這種面料現在只有“梅盛”能生產,國內也沒幾家企業能做,在家紡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