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企業初學“兩條腿”走路
貿易摩擦、人民幣升值、紡織品出口退稅率下調導致我國紡織品出口壓力倍增,我國紡織品市場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記者的朋友小李是賣外貿服裝的,做這一行3年多了。近幾個月生意出奇的好,營業額一路飆升。以前,他為找貨源聯系一些外貿服裝生產廠家和出口企業時,常常被對方以“我們的產品不內銷”為由拒絕,其外貿服裝內銷的生意一直做得不太順。
但從去年7月份起,情況卻發生了變化。不但原來向他提供“出口轉內銷”服裝的供貨商主動給予價格優惠,而且還有七、八家以前拒絕過他的外貿服裝生產企業和出口企業也主動與他聯系。有產商大力支持的小李,外貿服裝內銷的生意開始有了轉機。
小李興奮地告訴記者,現在不少紡織品出口企業由于出口受挫,開始把目光投向內銷市場。前些日子,他購得的一批“出口轉內銷”服裝價格只相當于以前的70%左右。他樂觀地預計,這種形勢還將會持續較長的一段時間,今年“出口轉內銷”服裝的進價還將會更低一些。
幾家歡喜幾家愁。小李笑了,紡織品出口企業卻苦了。
溫州卡斯特服裝有限公司以生產出口休閑服裝為主,其產品大多銷往歐盟和中東等地,而其中70%左右銷往歐盟。2006年以來,由于歐盟對我國紡織品出口的設限和出口退稅率下調,產品價格上浮,使得該公司出口到歐盟的產品數量大為減少,生產經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公司2006年的出口額僅200多萬美元,還不及2005年全年出口總額500萬美元的一半。”該公司的負責人張建軍對記者說,目前該公司積壓的服裝價值已經高達400多萬元人民幣。
“我們正打算將這些積壓的服裝賣往國內,以盡量減少損失,但是國內市場競爭非常激烈,而且我們的服裝是準備出口的,尺碼都偏大,所以在國內很難賣。”張建軍有些無奈,“我們只有降低價格慢慢賣,賣得了多少算多少。”
現在紡織品出口企業將出口產品銷往國內漸漸成為普遍現象。自去年7月份以來,由于受貿易摩擦、人民幣升值和紡織品出口退稅下調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紡織品企業的出口普遍受到了較大的損失。我國紡織品出口企業,紛紛改變經營策略,開始縮小國外市場,轉而進攻國內市場。
“國內紡織品市場就那么大,出口企業轉攻國內市場,搶占市場份額,向國內傾銷廉價的產品,每家內銷企業搶到的份額就更少了,日子也更加難過了”溫州寶力特服裝有限公司的老板崔志偉對記者介紹說。
競爭的激烈,突出地表現在價格戰上。為了爭奪國內市場,出口企業將自己的出口產品降價在國內銷售。受此影響,內銷企業也被迫將自己的產品降價,由此引發了紡織品行業的價格戰。
“我們的各類產品平均降價幅度都在5%到8%之間,為了守住自己的市場,即使是虧本,我們也只能參與價格戰”,崔志偉無奈地說,“即便如此,我們的銷售量還在不斷地下滑,庫存壓力越來越大。停產也不行,因為一旦停產,工人就會跑掉,而到時候再想招回這些熟練工可就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