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交會觀察:出口紡織品服裝“被動漲價”
“數量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好,價格越來越低”,這是中國出口商品、尤其是勞動密集型商品多年來給外界的印象。但在3月1日至6日在上海舉行的第17屆中國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華交會”)上,這一趨勢開始改變。
“這屆華交會出口商品的報價,平均比上年上漲5-10%。但這種漲價不是主動的,而是受人民幣持續升值、出口退稅調整、能源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等綜合因素影響的一種被動漲價。”“華交會”組委會相關負責人說。
作為中國每年最早開場、最具規模的區域性國際經貿洽談會,“華交會”一向有中國外貿“晴雨表”之稱,出口商品以紡織服裝、輕工工藝為重點。上海市外經貿委專家吳根寶認為,“華交會”出口商品“被動漲價”的苗頭值得重視,這可能預示著中國近幾年以數量主導的出口高速增長可能會有所抑制,傳統商品低附加值居多的貿易結構將加快改變。
據山東濰坊一家生產工藝禮品的企業透露,與一年前相比,由于石油、煤炭漲價,出口商品的包裝成本平均上漲5%,生產所需燃料成本上升10-15%,一名工人的月工資水平更是由六七百元人民幣上升至1000元左右。更"要命"的是人民幣匯率持續上升,企業每出口1美元所獲利潤,已比去年減少了0.5-0.6元人民幣,相當于一年前1美元出口獲利水平的三至四成,企業利潤水平和競爭能力大大降低。
“我們在今年華交會上展出的一些家紡新產品雖然比去年上漲了10%左右,但遠不能抵消人民幣升值和各種生產成本漲價的不利影響,我感到出口越來越難做了。”江蘇丹陽一家家庭裝飾用品公司的外貿部經理符紅琴說。
伴隨出口價格上漲,今年“華交會”的到會海外客商出現下降,6天累計到會的1.85萬人與去年相比,降幅達兩成以上。雖然組委會將其歸因于亞洲一些國家尚在過農歷新年、歐美一些國家近期遭遇暴風雪等原因,但一些跡象表明,因中國出口商品價格上漲、競爭力下降,許多采購商已開始有選擇地“離開中國”。
江蘇揚州一家外貿公司的副總經理許彪介紹,綜合性的成本因素導致企業現在已不敢生產一兩美元或歐元的鞋帽或工藝品,這部分訂單隨之轉向越南、柬埔寨、印度等其他發展中國家。
“過去,許多海外客商一年中大多只會去一次東南亞采購,現在往往在中國、香港之行中都要加上越南、印度等國家,一些小采購商干脆已直接轉向更低生產成本的出口地區。”許彪說。
江蘇蘇州一家紡織品公司的外銷員金鵬是第一次參展“華交會”,6天里結識的客戶不超過兩位數。這位剛剛工作一年的年輕人感慨:“當價廉可能不再是中國商品的核心競爭力后,我們只能主動在商品款式、質量方面做得更好,以保住寶貴的客戶資源。”
據“華交會”組委會統計,本屆交易會雖然出口報價提高,海外客商減少,但近3500家參展企業的出口成交總額仍比上屆增長了近7%,達35.5億美元。其中,紡織服裝成交18.5億美元,與上屆基本持平;輕工工藝品成交15.7億美元,比上屆增長15.6%。這表明雖然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出口形勢和激烈的國際競爭,但中國傳統商品和廣大出口企業仍保持著一定的出口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