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硬輕軟”不宜紡織產業集群健康良好的成長
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產業集群最早是在自發中發展起來的,隨著產業集群的漸成規模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人們對其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但就目前各地已經“標稱”的所謂產業集群區域及項目來看,如要進一步促進產業集群的產品檔次升級,提高自主研發能力,限制其發展的問題很多。
行政區劃導致產業集群合力難。從市場經濟理論定義方面看,目前我國的行政區域和分工負責管理,一旦涉及到利益等方面,猶如行政分割,是一道越不過去的坎。正是這道坎導致紡織產業集群形成難,形成合力更難,有的貌合神離,有的連起碼的集群規模都難以形成。分散布局,分散發展,缺乏群體規模效應,資源共享利用率低,是行政區劃、部門利益帶給產業集群最大的痛。由于存在著行政管理上的條塊分割,即國家部委(中央直屬企業)和地方政府(本地企業)的多頭管理,生產要素和產品要素等難以自由流動,阻礙了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同時,地區分割也限制著區域間專業分工的發展,妨礙了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紡織產業集群向著規模更大、技術更新的高端集群提升。
政策導向導致產業集群命難長。一些地方政府職能定位存在誤區。在推動紡織產業集群發展乃至整個經濟發展方面,政府的主要職能應是確保市場機制在經濟運行和資源配置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有些地方主要依靠土地經營和各種政策優惠措施,紛紛圈地招商,把“筑巢引鳳”作為其發展紡織產業集群或建設工業園區的主要目的,而在依據本地特點構思紡織產業集群的產業結構、建構中介服務體系、建立勞動力教育培訓機構等方面,則缺乏周全的規劃與有效的行動,往往造成有產沒業,有廠沒研,有研沒學。同時,一些地方急于打造所謂本地名牌,不惜采取種種拔苗助長的行政措施,卻忽視了產業集群形成的內在規律,不善于從專業化分工和市場細分中發現機遇,培養本地經濟特色。
同時,“重硬輕軟”現象嚴重,一些地方政府只重視硬環境,忽視學習、創新和促進關聯“軟環境”,忽視立足技術創新以獲得長遠的產品差異化優勢,最終損害了集群的競爭力。在思想和政策引導等方面都存在著重產業集群組合、輕產業集群產學研合理配套的問題,使產業集群與產學研脫節,造成產業集群猶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產業集群發展,離不開與產學研相結合,產業集群不僅能為科技人員及其科技成果、項目的轉化和產業化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和全程化、多方位的服務,使企業減少初始投資,降低成長風險,也是產學研結合和技術創新的最佳和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