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管齊下 服裝業“沖銷”人民幣升值壓力
在人民幣漸進升值的壓力下,最被“看跌”的紡織服裝業竟逆市上揚,行業內主要上市公司的財報顯示,業務量和利潤都有不同程度增長。
年以前,大部分人認為,在所有行業之中,紡織服裝業將受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大。未料,時至今日,我國出口依存度最高的紡織服裝業卻讓所有人大跌眼鏡——對人民幣升值表現出極強的適應性,無論是出口量還是出口額都有所提高。查閱一些服裝業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發現從去年以來的主營業務銷售額以及利潤率都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
業內人士指出,紡織服裝產品之所以出現出口“逆市上揚”的現象,主要原因在于企業正確的應對策略以及我國服裝產品較強的整體競爭力。
策略之一:先提價2%
“單子是一筆一筆談,人民幣升值以來,我們在和外商談合同時,確實提了一些價。”以對外貿易為核心業務的中大股份董秘祝卸和表示。據了解,談價格時加入一定的提前量,一般先提價2%%,成為眾多紡織服裝企業在紡織品出口業務上應對人民幣升值的主要措施之一。
而2006年紡織服裝行業取得的良好“收成”,反映在最直觀的數據上。海關最新統計數據,2006年我國紡織品和服裝進出口總值為1651.36億美元,與上年同比增長22.66%,占全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9.38%,貿易順差達到1290.34億美元。紡織品和服裝出口總值是1470.85億美元。其中,紡織品出口金額是52 2.54億美元,同比增長18.84%;服裝出口金額是948.30億美元,同比增長28.91%。與此同時,紡織業和服裝業的利潤繼續較快增長。國家發改委提供的數據顯示,2006年紡織工業的銷售額和利潤分別增長21.6%和 27.96%。
在此之前,紡織服裝行業由于出口依存度大、平均利潤率低等因素,一直被視為受人民幣升值負面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但截至目前,紡織板塊上市公司的業績卻反駁了市場的這種看法。有研究表明,我國紡織品出口并未因人民幣升值而降價,因此升值后紡織類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有所改善。
業內人士分析,人民幣升值幅度至少有一半被成功轉嫁到進口商身上,在適度提價的同時,家紡、服裝等企業還將一部分成本轉給原料企業。而之所以能夠通過提價把升值的成本轉嫁給進口商,是因為我國的紡織服裝產品在國際上還有價格優勢。
策略之二:提高附加值
中大股份董秘祝卸和坦言:“升值增加的成本,各方都分攤一點,如果到最后沒錢賺,那我們也不做這個生意了。”事實上,中大股份已經從很多低檔紡織品出口業務中退出。而“提高附加值”,則成為許多服裝類公司管理人員經常掛在嘴邊的話語。
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國一些大型紡織服裝企業的中高檔產品主要出口給國外的品牌企業,出口額已經有大幅提升,有的占到出口的三成以上。
雅戈爾主管外貿業務的嚴海平介紹,中高檔產品的利潤相對豐厚,提價空間比較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也相對較小。嚴海平透露,雅戈爾的新品種VP和DP去年出口就很不錯,附加值遠遠高于普通襯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