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捷與百福最終分手——向國際化邁進路怎么走
日前,隨著中捷縫紉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捷股份”)與德國百福公司正式簽訂股權轉讓協議,坊間流傳已久的關于中捷股份可能退出上海百福中捷機械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福中捷”)的消息得到證實。在這次簽訂的股權協議當中,雙方約定中捷股份將以195萬歐元的價格向德國百福公司轉讓其持有上海百福中捷機械工業有限公司全部的40%股權。
據了解,百福中捷是中捷股份與德國百福于2004年1月成立的合資企業,主要生產和銷售工業縫紉機。該公司注冊資本400萬歐元,其中中捷股份出資160萬歐元,占40%股權;德國百福出資240萬歐元,占60%股權。而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百福中捷總資產為9855.61萬元,凈資產為4797.57萬元;2006年度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099.31萬元,實現凈利潤579.77萬元。中捷股份按投資比例計算2006年投資收益為231.91萬元(未經審計)。從帳面上看,百福中捷運行良好。
而對于此次“分手”,事實上,業內早有傳言,在2006年中旬,關于中捷股份有意退出百福中捷的消息就曾經在行業內廣泛流傳,記者走訪北京各大經銷商時,關于中捷股份有意退出百福中捷公司的議論就五花八門,曾有經銷商表示,在共同組建百福中捷公司后,中捷股份與德國百福公司在合資企業日常運營過程中,尤其是在企業發展方向上出現分歧,由于無法獲得百福中捷公司的經營主導權,中捷股份曾打算放棄其持有百福中捷公司的全部股權。為此,記者曾向中捷相關工作人員求證此傳言,當時,該相關人士表示,中捷與百福的合作非常愉快,中捷沒有計劃與德國百福公司“分家”。
此次,中捷股份正式確認退出百福中捷公司,無疑將引發業界新一輪的猜測。
作為國內縫制設備行業的骨干企業,中捷公司近些年發展迅速,創建于1994年的中捷公司,短短十幾年時間,便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縫紉機生產與出口基地之一。
而創建于1862年的德國百福公司則被譽為全球縫制設備行業里的頂級品牌,其擁有行業內最頂端的生產、研發技術與品牌影響力。
中捷公司與百福公司的合作開始于1999年,合作初期百福只是購買少量的中捷生產的產品貼牌進行銷售,并且每臺產品均派德國技術人員進行檢驗測試。隨著合作的深入,百福公司給予了一定的技術支持,并逐漸從全檢到抽檢再到免檢。經過幾年的合作,雙方最終達成了在上海合資成立上海百福中捷有限公司的協議,主要意圖是將中捷的制造優勢與百福的尖端科技相互結合,各取所需,達到中捷得到部分技術,百福獲得部分市場這一雙贏局面。而這也被中捷公司認為是其國際化戰略的重要組成目標。
據了解,在中捷公司所制定的國際化戰略目標里,中捷將其分為五步,第一步主動為國際知名品牌做OEM,借以提高制造水平;第二步借助國外企業提升產品科技含量;第
三步是與世界名企合資,管理躍上新臺階;第四步則是收購外資或外國公司,反向OEM;最終則是做強中捷品牌,促進品牌國際化,走完國際化最后一步。在這一過程中,中捷與
百福公司合資成立百福中捷公司可看作是中捷公司國際化戰略的第三步,在中捷看來,通過與德國百福的合作,中捷能直接吸取百福的經營理念,加速中捷股份縫紉機的技術化進程,同時也在國際范圍提升了品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