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高端市場的決戰
《服裝界》觀察之一
中國中高端市場,將是中外品牌對決的新戰場,而這一市場的失與守,將決定著中國品牌的成與敗
“請關注一個同樣性感,卻更注重內在魅力的、精致的新范思哲。”2006年10月18日,意大利奢侈品牌范思哲掌門唐娜特拉·范思哲現身上海。
她透露,鑒于范思哲5家專賣店在中國的銷售業績,集團將追加投資800萬歐元,2007年再開9家專賣店。
和范思哲一樣,眾多國際奢侈品牌早已或者正在進入中國。
而根據投行高盛公司的一份調查顯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市場,占全球銷售額的12%,并且增長勢頭不減。
同樣,這些奢侈品牌也認為,包括富翁在內的中國人,普遍具有很強品牌意識和地位觀念,很多消費者會通過消費奢侈品來表示自己的成功。
但是,問題的另一面是,盡管中國被視為奢侈品的天堂,但顯然并不屬于所有的奢侈品業者。
2006年12月26日,上海淮海中路大上海時代廣場。
以銷售奢侈品著稱的高檔百貨商店連卡佛悄然關上了門扉,而同樣定位于高檔奢侈品銷售的美美百貨將在此開張。
由此,連卡佛被美美百貨代替的消息,在業界開來。
而事實上,連卡佛、美美百貨和大上海時代廣場同屬于包玉剛家族旗下的產業。因此,在“連卡佛退出內地市場”的質疑聲中,連卡佛強調,美美百貨取代連卡佛只是公司市場發展戰略調整。
而為了此次調整,時代廣場自2006年5月就引進了Versace,8月引進了Zara在上海第二家店。此外GUCCI、Salvatore Ferragamo、Coach、Bally和Max Mara、Max&Co.等品牌相繼開業,營造適合美美百貨入駐的奢侈品零售環境。
連卡佛1850年創辦于香港,早年是英資上市百貨公司,后為包玉剛家族收購并退市,因此其身上有很深的英國百貨的烙印。
6年前,連卡佛大上海時代廣場旗艦店開業,幾乎照搬了其在香港市場的運作,當時被海上媒體評論為“開創內地全新模式”。
這種“全新模式”最大特點為“采購制”,就是派連卡佛派自己的買手,到世界各地去搜羅高檔設計師品牌。而他們首先看重的是,商品自身的時尚和高貴,而非品牌公眾的知名度。
同樣,在商場陳列上,連卡佛采用按品類而非按品牌陳列,消費者在男裝柜臺會看到Versace西裝,在女裝柜臺看見Gucci的圍巾,但永遠不會看到這些牌子的專賣店Logo。更多情況下,你可能看到的是Diane von Furstenberg的夾克上衣,或者是Emilio Pucci連身裙,這些品牌在歐洲市場頗負盛名,而且大多款式獨此一。
但是,對于剛剛認識奢侈品的中國消費者來說,這些牌子實在是太陌生了,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是這些奢侈品是否值上萬元。
很顯然,連卡佛的商業模式,對于了解品牌成熟消費者契合的,但遺憾的是,在上海,更多的消費者才剛剛接觸到奢侈品品牌。“連卡佛經營的大部分奢侈品品牌,在內地消費者中認知度都不高,”大上海時代廣場某高層說,這是導致連卡佛經營不佳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