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保護傘?大賣場腳下的危險之旅
“外國的好東西到中國來沒有不變味兒的。”這是錢鐘書老先生的話語。姑且不論錢老先生所指外國的好東西為何物,用他這句話來形容時下國內許多國際舶來品的現狀,是再貼切不過了。
洋品牌的非正常生活
8年沒有檢驗!這是當SK-II化妝品被查出重金屬超標后,相關部門對SK-II化妝品進行深入調查后披露的情況。其實,還有更多的洋品牌也正在享受著這種“超國民”待遇。
浙江省工商局局長鄭宇民表示,改革開放之初,一些地方和部門針對洋品牌大開綠燈,“三年免檢”、“五年免稅”、“特別通道”等等,超國民待遇使得一些洋品牌的產品生產、質量控制、市場銷售幾乎到了完全依靠企業自律的地步。
有專業調查公司的調查顯示,在大城市白領階層中,有九成以上的女性使用過進口化妝品。正是有了如此多的消費者的“擁戴”,又擁有各種超國民待遇后,洋品牌才越來越有恃無恐。
浙江工商大學MBA教育中心主任、現代商貿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鄭勇軍教授認為,產品的品質不可能是長久的品質,即使國際知名公司也不例外,名牌產品在生產、銷售過程中以及其他環節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問題,這無可厚非,但不能因為其是洋品牌而放松監管,尤其是在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更應堅持所有品牌一視同仁。
大賣場成洋品牌保護傘?
眼下,在中國一線城市的大商場里,光向服裝區放眼望去,依舊充斥著各種洋品牌,充斥著灑脫的洋文標識,充斥著時尚的洋模特……
導報記者了解到,有些商場認為,商場里不銷售洋品牌,會降低商場的檔次。因此,一些新建商場的定位就瞄準洋品牌,形成了以洋品牌為主的經營思路。以杭州為例,湖濱名品一條街、連卡佛商場等,無不將這一現象演繹到了極致。
但恰恰在這些洋品牌集聚的大型商場里,許多洋品牌紛紛“落馬”。
2006年年末,浙江省工商局在杭州大廈抽查時發現,其樂等國際名牌的皮鞋質量不合格。之前,包括索尼數碼相機等國際知名品牌也在此被查出質量問題。
而在連卡佛等高檔賣場里,也都被查出許多問題洋品牌。鯊魚、都彭、HUGO BOSS、BURBERRY等具有代表性的13個國際知名品牌,在抽查中發現,合格率僅為四成。
面對這種現象,有專家開始驚呼:高檔知名商場難道成了洋品牌的保護傘?!
有業內人士透露,大商場熱衷洋品牌的背后不僅僅是面子問題,更是因為利益的趨動。大商場正在人為地制造炫富消費場所,把消費者對洋品牌的認識帶入一個更大誤區。倡導新的消費理念,各家大商場首先要承擔一份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