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外單”服裝多是冒牌貨
不是沒有真的外貿貨,但份額極小,不足以充斥這樣大一個市場。”從事外貿服裝行業7年的業內人士報料,如今街頭隨處可見的外貿店,不少是打著“外貿”幌子,銷售“假名牌”、“貼牌貨”以及一些二手“翻新貨”。
[業內人士]多數“外貿”店打著幌子賣假貨
從事外貿服裝行業7年的楚田報料,如今街頭隨處可見的“外貿”店,不少是打著“外貿”幌子,銷售“假名牌”、“貼牌貨”。
“服飾加工廠大多是‘以銷定單’。”楚田說,品牌服飾公司要多少件衣服,相應配送給加工廠多少布料,考慮到裁剪等方面的原因,公司一般會多預備些布料以防損耗,所謂“外貿落下來”的貨就是利用以備損耗的布料制成的。但這些都是事先預算好的,一批貨允許出現幾件次品、多消耗多少布料都要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品牌服裝對原材料的控制非常嚴格。因此,外貿落下來的服裝雖然有,但絕對不多,而且大都有質量問題(一般顧客很難看出)。“落下來的這些次品衣服,不足以形成如今這么大的一個‘外貿服飾’市場。”
如果并沒有那么多外貿貨供街頭服飾店銷售,那么這些店里所謂的“外貿貨”又是從何而來,“真外貿”又流向何處?
“這些小店通常有3個進貨渠道。”楚田說,第一個是服裝店老板直接去一些服裝市場“淘貨”。第二種就是從服裝加工廠進貨,用相似的面料依葫蘆畫瓢,跟單照做。最糟糕的一種就是一些‘洋垃圾’的翻新貨。
[消費者]即使是“貼牌貨”也照買不誤
“外貿服飾”為何受到歡迎?
“在人們傳統的理解中,出口的服飾肯定質量上乘,‘轉內單’或是落下的次品,質量同樣能夠保證,但在價格上卻比正規品牌便宜許多。”楚田說,“外貿服飾”店的服裝是實惠價格買來的“名牌”,正好迎合了一部分人的消費需求。
“我經常去逛這種外貿店。”在貿易公司工作的李黎說,雖然她也知道老板所謂的“出口轉內銷”并不可信,但‘外貿服飾’的顏色、款式做得都不錯,對服裝是否是“貼牌貨”、“仿制品”,她并不關心。
“一些市民對知識產權的意識不夠,也是‘外貿服飾’受歡迎的原因。”上海市知識產權園總經理徐承軍說。
[品牌公司]“外貿落單”說絕對不可能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阿迪達斯公司品質保護部經理一口否決了“外貿落下”的定單一說。“對于剩余面料,我們會跟廠家簽訂協議,如果對其進行處理,會有專人監管。”
品質保護部經理說,這些剩余面料做成成品,流向市場一方面損害消費者利益,一方面對正規的品牌也會帶來沖擊,因此每一個國際品牌對剩余面料的處理都不敢馬虎。
“我們的原材料都是國外進口,多少貨批多少料,而且對品牌標簽、面料管理非常嚴格,絕不會有大量剩余正品外貿服裝流向市場。”耐克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新晚)
[相關鏈接]外貿服裝“黑話”
正品貨由國外的大品牌公司直接提供面料、款式等方面,然后到國內尋找廠家生產。只要是質量達標了,那么就是專柜中看到的“正品貨”了。
原單貨是生產三家從不到3%的“計劃報廢物資”中摳出一點,偷偷加工的成衣。因為色差、漏針、抽絲、脫線、掉紐扣等瑕疵被退貨的,以及廠家從品牌提供的計劃報廢物資中“摳”出一點、偷偷加工的成衣,就是“原單貨”。
外單貨是因為種種質量問題,被品牌商拒收的“外轉內銷”,就被叫做“外貿落單”。
追單貨行內人會把這種貨稱為外貿貨的“小兒子”。當廠家的原版面料全部用完,外貿貨批發商又追著要貨時,廠家就會生產出這類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