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路上“質量門”
- “質量、創新、快速反應、社會責任”是創建品牌的四要素,質量是創立品牌的基礎和根本,2006年“廣東問題童裝事件”給我國童裝企業的品牌建設再次敲響了警鐘
“雖然事件已經遠去,但是整個行業仍然籠罩養陰云,我們有著‘切膚之痛’。”近日,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副會長劉憲生接受有關媒體采訪時心情依然沉重。
又遭“質量門”
劉憲生所說的“切膚之痛”是指2006年“廣東問題童裝事件”。
2006年兒童節前夕,廣東省工商局對廣州、深圳、汕頭、佛山、東莞、潮州等六個城市的童裝市場進行全面檢查,抽檢了約80個品牌的童裝,共91個批次。有51個批次不合格,其中涉及安全性指標不合格的童裝達到了42個批次,占到抽檢童裝的近一半。
童裝質量報告的公布,使廣東童裝業受到了不小的打擊。
據悉,2006年5月底被廣東工商部門抽檢出偶氮染料、甲醛超標的多家知名童裝品牌,兩個月里一直都處于不準進入市場的狀態之下,直至2006年7月30日,貝蒂、麗嬰房、巴布豆等品牌童裝才重獲市場準入資格。而大多數童裝品牌至今還未獲得市場的準入許可。
除被檢查出問題的51個批次受影響外,其他檢查合格和未被抽查到的童裝企業,在童裝風暴面前也都顯得很被動。
佛山市青蛙王子服裝有限公司董事長鄧漢樑表示,在童裝風暴期間,雖然他們的產品并未被抽查出問題,但北京的銷售代理商對他們的童裝已經提出質疑。
與此同時,許多家長也對兒童服裝產生了“對名牌童裝都不能相信,其他的牌子我們怎么能信呢?”的反應。
廣東童裝只是這場童裝‘災難’中的案例之一,而已現實的情況更為嚴峻。2006年,國家質檢總局對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浙江、江蘇、山東、福建、廣東等9個省、直轄市74家企業生產的74種兒童服裝產品的抽樣檢查顯示,合格率僅為62.2%。
中國童裝質量問題因為“廣東問題童裝事件”被推向前臺。
一個反省的機會
“一定要先承認不合格的事實,責任必須承擔。要在事實的基礎上分析情況。” 劉憲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