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給假洋名牌提供了平臺
一位法國服裝界人士在一家商場轉了一圈后十分驚奇,他問:為什么看不到一件中國自己的品牌服裝?這里的法國名牌為什么法國沒有?一位服裝業業內人士說,在服裝洋品牌中,只有30%左右是真正的國外名牌,其他大都只是在國外注冊,生產設計銷售均在國內的假洋牌。北京服裝學院教授胡月介紹說,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在我國高檔商場普遍存在,一般情況下,有1/3是國外名牌,1/3是國外廠家授權的品牌,1/3只是貼上個外文名字的假洋牌。
目前在市場上假鱷魚有100多“條”,大都是貼牌生產。我國的服裝企業在真假洋品牌全面涌入市場面前舉步維艱。
雖然國家質檢總局加大了打假的力度,雖然人們對假冒偽劣產品深惡痛絕,可還是有那么多造假者仍舊干著非法的勾當。
我們不禁要問,這樣下大力氣打假怎么還有這么多的假貨,是誰給這些假貨提供了銷售的平臺?
依筆者之見,至少有兩個因素促成了假洋品牌的泛濫。
一是假洋品牌的合法手續太容易辦。
有這樣一件事:一位服裝商場經理接待了一位服裝客戶。客戶說,他做了一批國外品牌的服裝,希望能進該商場。然而,當他拿出服裝式樣和相關資料時,商場經理發現,他只不過在國外注冊了一個品牌,在外省注冊了一家公司,服裝設計、產地都在國內乃至當地。
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記得朋友一次買了一件國外品牌的衣服,穿給我們看后才得知,這個品牌雖然是個洋品牌,其設計、生產都在國內。
對于這樣的情況,許多服裝經營者比較清楚。有一位做服裝生意的朋友說,其實在國外注冊一個品牌并不太難。何況,這樣做的結果,一方面品牌容易進入商場;另一方面消費者接受程度大大增強。近年來,這樣的假洋名牌還真不少,看著有意大利、法國、日本的,實際上可能都產在國內。一套在國內生產成本只要幾十元的服裝,一貼上洋牌以后,標價就會升到幾百元甚至幾千元。真是天壤之別。
二是部分消費者心甘情愿上當。
其實消費者心里是明白的。花上幾百元想買到真正的國際名牌是不可能的,因為真正的國外進口產品一加上進出口稅,再加上運費等一切費用,少說也得幾千元。前些年有人花一二十元買一條假洋品牌皮帶,買的人掏錢前也知道用這樣的價格買的不可能是真正的外國貨,之所以甘心被“騙”,因為洋“名”給了他心理享受。這樣的消費心態也支撐了假洋名牌的盛行。穿著這樣的洋名牌還可以在同事面前炫耀一番。而且這種假洋名牌要比真的洋名牌便宜好多。
雖然這些假洋名牌比真正的外國名牌要便宜,但是卻與國外名牌的品質有所區別,無論是從面料上還是做工都沒有國外的商品精致,所以提醒消費者還是不要買這些假洋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