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紡織業:微利“危”在哪里?
在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三屆四次理事會上,記者對徐文英會長強烈的憂患意識感受頗深。徐會長在他的“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棉紡織經濟增長方式根本轉變”的報告開頭,就表述到:“當前,原材料、水、電、煤、運價格上升,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下調,勞動力成本增加等外部條件的變化,對產業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預計2007年將是棉紡織產業十分困難的一年。”
了解到,從規模以上企業宏觀統計數據看,棉紡織業總的銷售收入、利潤、出口連年增長,但實際上企業經營十分困難。統計顯示,約64%的棉紡織企業利潤率在3%以下,利潤率高于6%的僅占企業總數的11.5%。棉紡織業是地道的微利行業。
棉花缺口矛盾依舊
徐文英算了一筆帳:如果我國棉紗線產量按“十五”期間每年17.35%的速度增長,那么,到2010年將達到3320萬噸,預計用棉量也將達到2250萬噸,屆時,我國的棉花產量如能達到700萬噸,則棉花供求缺口在1550萬噸,將近70%的棉花要靠進口解決。這樣的狀況是難以想象的,世界棉花產量的90%都能供給中國嗎?顯然不能。因此,我們必須自覺控制棉紡能力的增長,防止產能過剩。只有真正改變產品結構,才能均衡、可持續地發展。
有一些人擔心進口棉花多了會影響我國棉農的收益,并一再要求提高進口滑準稅率、少進口棉花。“這種擔心實屬不必。”徐文英說。其實,棉紡企業進口棉花是為了保證生產,并不是倒買倒賣,只要國內棉花夠用就不會去進口。去年我國進口了364萬噸原棉,新棉上市收購價仍然達到每斤2.7~2.8元以上,進口棉的增加并沒有影響棉花的收購價,棉農收入是增加的。棉紡織企業的發展,關系到涉棉企業1500多萬農民工的利益,也關系到1億棉農的利益,從棉花種植業到紡織工業,產業鏈的利益是一致的。利益各方都應看到,只有棉紡織企業效益好,農民工的工資、福利待遇才能提高,棉花的應用價值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2006年棉紡織行業以純棉為主、滌綸為輔、新型紡織原料用量不大的原料結構特征,并未發生大的改變。同時,棉紡織產品“三無一精”比重雖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其同比提高的幅度,仍大大低于產量增長的幅度。中低檔大路產品在各地紗布市場和出口中互相競爭、微利經營,這與國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對高檔次、多種纖維混紡交織的棉紡織品及服裝的需求不相適應。在天然原料——棉花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缺口越來越大的趨勢下,調整原料結構已是當務之急。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仍然在鼓勵各棉紡織企業大力開發、使用化學纖維、麻纖維、竹纖維、莫代爾、各類高濕模量纖維、天絲、蛋白纖維以及各類功能化纖維,開發多種纖維混紡交織產品,提高非棉纖維和各類差別化纖維的使用比例,減少棉花的使用量。同時,鼓勵企業生產高檔、高附加值純棉產品,在減少用棉量的同時提高每噸棉纖維的創匯和利潤率。2006年,行業內10家企業的高支高密坯布和5戶彩棉紗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如山東魯泰、安徽華茂、3542紡織集團、淄博銀仕來、山東泰豐、山東德棉集團、江蘇大生集團、山東魏橋創業集團、山東東營天信、吉林白城紡織等,這些企業在產品質量、品種開發方面已處于領先地位。
防“危”杜“微”方略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