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大國期待化蝶
海關最新統計數據表明,今年1-7月份中國紡織服裝出口額達501.57億美元,同比增長24.4%。中國目前已成為美日進口服裝的主要供應國,但大而不強的態勢在中國服裝出口中的表現仍很明顯。迄今為止,中國尚無一個在時尚產業叫得響的國際品牌。
在老牌服裝帝國,20世紀80年代聲譽鵲起的時尚業巨子Benetton因定位失誤,運用信息技術滯后,導致企業虧損累累,江河日下。在新的CEO的引領下,這艘服裝巨輪能否駛回正確的航向,光憑目前其濺起的尚堪入目的水花難下定論。從事財務工作的李女士,終于花費千元,購入了心儀已久的Levis 501女式牛仔褲。
盡管這個價錢,可以買到5條、10條,甚至更多的國產品牌牛仔褲。她搞不清楚Levis這一品牌值多少錢,但具體到這條牛仔褲上,每個字母至少頂上一百元。
在流行服裝柜臺,這一場景堪稱司空見慣。國產品牌服裝雖然在用料、染色、做工等方面與國際知名品牌尚存一定差距,但價格差距之大令人咋舌。即便是質地、做工同出一廠的服裝,打上知名品牌的標記,售價便翻上幾番。
就像下圖中所表現的牛仔褲的全球生產、流通格局一樣,中國往往同菲律賓、越南等國一樣,扮演著服裝價值鏈增值最少的那一環節。中國等國只是生產基地,掙個加工錢,超額利潤全被品牌所有者獲得。
從美國商務部紡織服裝辦公室的統計數字上,便可約略看出中國服裝與服裝強國在品牌含金量方面的差距。據美方公布的數據,中國出口的服裝價格約為英國的33%,意大利的26%,法國的22%,也就是說,上述國家出口一件服裝,抵得上中國出口3-5件。
絲綢,作為中華文明的象征,其出口也難逃量大價低的怪圈。通過對2002年絲綢服裝出口額前50名的分析,單價(件或套)多數在10個美元左右,超過100美元的僅有兩家日本在華獨資企業。
另外,從美國實施新的服裝原產地規則引起歐盟的異議這件事,也可看出中國絲綢制品的尷尬境地。
美國從1996年7月1日施行新的服裝原產地規則,規則針對那些產品生產過程或產品所含成份發生或來自一國以上的產品,主要目的是防止一些供貨商將一件產品的生產分布在不同國家(地區)以繞過配額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