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紡企告別“末端之痛”
目前我國大部分紡織服裝出口企業屬于加工型、跟進型企業,外商控制著核心技術、品牌和銷售渠道,我們則處在價值鏈的末端,只能賺取10%的“辛苦”錢,而且我們還要承擔巨大的環境和資源壓力。為改變這種被動局面,無錫一些紡織服裝企業積極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從紡織產業鏈的低端向高端攀升,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國際銷售渠道的建設,掌握出口價格的話語權,告別“末端之痛”,實現了外貿出口企業的轉型。
向兩頭延伸
無錫紡織服裝企業運用現代價值鏈理論,將戰略重心轉向產業鏈的“兩頭”,即上游的產品研發設計和下游的市場營銷服務環節,延伸、加大價值鏈兩端環節的比重,縮小中間環節的比例,使產業價值鏈的形態形成了“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型”結構。
如無錫光明集團、江陰云蝠集團均在美國紐約開設了自己的設計研發中心、銷售公司,在當地聘請優秀設計師及熟悉當地市場的經營管理人員。“兩頭”在外,使兩個集團的產品逐步得到美國消費者的認可,并成功地進入美國連鎖商場。2006年光明集團、云蝠集團自營出口分別比上年增長14.67%和50%。無錫華亞織造有限公司則把中間2/3的生產能力通過外包形式交給周邊地區織布廠加工,自己著重抓品種設計、高難度產品生產和市場銷售這“兩頭”。去年公司開發的交織交并棉、錦綸、滌綸、絹絲等多種原料,產品附加值比以往提高10%以上。抓“兩頭”帶“中間”,去年華亞公司96臺布機創出了銷售2.5億元的奇跡。
走高端路線
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充分融合傳統紡織技術,結合國際先進技術工藝,走高端路線,開發“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質量、高市場占有率”的“四高”產品,擴大贏利空間,已成為無錫一些紡織服裝企業的創新熱點。
如陽光集團利用國外先進技術,加上自主創新研發的160支高附加值精紡呢絨,創造出一匹面料價值超過一輛轎車的奇跡。無錫市天然紡織實業有限公司則通過梭織、針織及針織整合等手段對面料進行改良,在國內率先推出絲光麻,并大力推出雙絲光面料、抗菌防輻射面料,在今年3月份舉行的華交會上吸引了眾多國際品牌客商,其高檔絲光棉售價是國內同類產品均價的6倍左右。
創自主品牌
無錫部分紡織服裝企業通過為國際品牌做OEM,積累了技術、管理經驗,建立了銷售網絡,通過在國外自建銷售公司、收購國際品牌等方式,變貼牌生產為創牌經營,在品牌建設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目前無錫地區已擁有紅豆、海瀾等4個商務部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以及協新等5個江蘇省級重點培育的出口名牌,出口名牌數量居江蘇省各地區同行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