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親”文化打造品牌通宇
從幾千元的小作坊發展到擁有八家子公司、五大產業、四大研究所和三大生產基地的現代企業集團,是什么讓通宇集團如此有迸發力呢?集團董事長陳曉青一語道破天機:“二十多年來,是”親和、親近、親情“為核心的”三親“企業文化,鑄就了通宇企業與員工、市場、社會的和諧關系。”
“三親”文化之本:以人為本
時下,許多企業為招不到工人而犯悉,通宇的職工上崗率卻達100%,而且57%的員工擁有5年以上工齡。這對于目前人員流動率居高不下的民營企業來說,通宇在用人管人上自有獨到之處。集團總經理陳曉波說,員工選擇企業的重要因素是薪金,而通宇拴心留人的法寶則是理解員工、培養員工,讓員工有更寬廣的發展空間。
采購部的毛麗萍來自麗水,大學畢業后只身一人來到通宇,公司幫她在臺州落了戶,還送她到清華大學培訓,毛麗萍也把公司當作自己的家,一心一意撲在工作上,成了一名出色的職業經理人,還被當選為區黨代表。她說,公司與員工之間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公司具有親和力,員工找到歸宿感,這就是通宇最大的魅力。
在人們眼中,制度似乎永遠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而通宇的制度卻充滿人性化。育人、評價、激勵、互動等機制,無一不體現通宇“把員工作為第一資源”的理念。據悉,通宇每年在提取職工資總額1.5%的基礎上,還投入幾百萬元資金作為學習教育經費,選送技術人員、管理骨干、優秀班組長甚至普通員工到浙大、清華、復旦、尖峰等高等院校培訓深造。因此,在通宇,每一個員工都有鍛煉和發展的機會。
“三親”文化之魂:和諧共贏
在通宇發展的歷程中,總資產增長率一直高達22.21%,盈利能力在縫制行業名列前茅,被業內稱為“最具成長性”的企業之一。陳曉青說:“和諧是最佳發展環境,和諧中蘊涵著無窮的力量,通宇一玩具強調合作共贏、共同發展。”
要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需要一個相互溝通的平臺。2005年,通宇開展了“行萬里、訪百家”市場萬里行活動,紡織了上下共贏產業鏈;2006年,開展了“市場服務年”活動,形成了“延續性”的市場服務體系;今年又開展了“真情互動心連心”活動,廣泛邀請客戶深入通宇“掏心掏肺”。一場場真誠的互動,不僅使通宇牢牢把住市場脈搏,還使通宇“朋友”遍天下。
“與通宇合作20年,我們的發展與通宇是血脈相連的。”采訪中,筆者恰好遇上一位來自杭州的客戶,他告訴筆者:“原來她所在的公司生意一度很不景氣,通宇不但沒有撤消合作關系,還派出銷售人員幫他們舉辦產品推廣會,培訓營銷隊伍,當年公司的銷售收入達到2000多萬元,成為通宇最有實力的合作伙伴之一。”
“三親”文化之形:回報社會
走進通宇,這句“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辦一個有責任心的企業”的標語郝然醒目,這就是通宇公司的廠訓。近年來,通宇一直圍繞“三親文化”建設,激勵企業感恩國家、回報社會。據了解,通宇已多次向社會、慈善機構、老年協會、貧困村莊、失學兒童、貧困家庭捐款捐物。每逢過年過節,還帶上禮品、慰問金,深入軍營、敬老院、困難農戶家中慰問送溫暖。截止目前,已累計捐出善款近千萬元,連續十多年被評為全市擁軍優屬先進單位。“企業有了發展,就要為社會和公益事業多做實事,只有注重社會責任的企業,才能在長遠的發展過程中樹立起自己的品牌。”集團董事長陳曉青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