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行業思考:雙向借道 溫州服企的現實路徑
當“中國制造”已經成為一種全球標簽時,“中國創造”于是被視為“中國制造”的升級版。對于中國的服裝行業而言,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是否代表著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
嘉賓:
著名經濟學家 張曙光
溫州市服裝商會秘書長 汪加福
溫州鐵多尼服飾有限公司經理蔡忠寶
“溫州制造”驚現CHIC
記者:這次CHIC男裝展上,來自溫州的男裝品牌自分兩派:一方面,莊吉、喬頓等企業大規模展示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七家服裝制造企業組成“溫州制造聯盟”,重點突出“貼牌、加工”這樣的字眼。這種現象說明了什么?
蔡:溫州服裝品牌在國內市場上雖然享有極高的知名度,但與進人中國市場的國際同行相比卻仍有相當的距離。如何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來參與市場競爭,一部分溫州企業選擇了轉型。溫州男裝在自創品牌搶占市場制高點時,大多選擇了引進國際一流裝備和技術,創建高品質、大規模品牌加工基地的做法,幾乎家家企業都注冊了一個帶點“國際化”的品牌,雖然品牌名稱不同,但在男裝市場上溫州品牌的同質化現象卻十分嚴重。
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部分品牌知名度高、市場前景好的企業,苦于同類品牌太多,難以迅速擴大市場份額、加大生產能力,企業難以進人最佳贏利狀態;而另一部分缺乏品牌知名度的企業,也因產品銷路不暢,造成裝備、技術資源的浪費。所以,大多數品牌知名度不夠高的企業,考慮到做品牌需要耗費的巨大成本,則由被動競爭改為主動調整,憑借溫州服裝企業先進的設備優勢,放棄自營品牌,改成為全世界的品牌服裝做貼牌加工。
汪:作為中國服裝產業的風向標,溫州無論是率先推出品牌虛擬經營模式,還是大規模地轉型搞貼牌加工,總能在業界產生極大的反響。在“名牌興市”的倡導下,溫州男裝曾經以高起點、高品質定位自創品牌的架勢,在中國服裝史上寫下了一系列輝煌的篇章。但是,當國內許多服裝企業紛紛效仿“溫州模式”時,溫州千余家男裝企業卻紛紛轉向了為國內外品牌服裝做貼牌,純粹做品牌的企業不過20多家了。
這是為什么?因為溫州男裝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企業能最大限度地保證產品質量。所以,溫州服裝商會在對外推介溫州形象時,也會突出“溫州制造”這一品牌定位。當大家都知道溫州的貼牌加工能力,都到溫州下訂單,溫州制造的精品加工能力就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已經形成完整的社會化分工體系的溫州服裝業,用“貼牌加工”這個品牌,同樣也能成為一個地域經濟發展的聚寶盆。